English

关乎叙事,更关乎现实

2008-11-26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田菲菲 我有话说
《我们时代的叙事》是一本影评集。在与本书同名的文章中,崔卫平女士解释了书名的基本涵义。她把电影中的叙事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镜头叙事、情节叙事和神话叙事。所谓神话叙事,“即如何将现实(世界)提取为某些可见的形式,使其变为可以理解的,即罗兰・巴特所说的‘将现实转换为言语’”。正如该文涉及的主要是“神
话叙事”一样,整本书也是如此。接下来的问题是:哪些现实被转换成了言语?被转换成了怎样的言语?又有哪些现实未被触及?……这正是崔卫平女士关注的焦点。

在当代中国的电影制作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现象是“大片”。在第三部分“欲望叙事”中,崔卫平评论了近年来最吸引眼球几部大片――《英雄》、《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集结号》等,而且,无一例外地是不留情面的批评。这些片子并非现实题材,但问题是,非现实题材就可以与现实无涉吗?当然不是。大片叙事的逻辑混乱、价值缺失,其实正反映了我们时代的某种精神状况。而“在几乎所有方面,都不与我们所处的现实和精神有着任何交流”的《黄金甲》,则被崔卫平认为是“迄今所有大片中最缺乏生气和活力的”,如果一部电影惟一的目的是制造视觉奇观,那“电影学就要变成土木工程学了”。

第二部分“叙事与伦理”中的文章则透着浓浓的学院派气息,以一个人文知识分子之眼,透视中国电影叙事的若干主题。《电影中的文革叙事》梳理了文革结束以来,数十部电影中对“文化大革命”的理解和表述;《张艺谋电影中的游民意识》发现:在张艺谋不同题材的电影中,主人公往往是那种溢出现有秩序的游民,承接了两千多年来历代游民的衣钵;《行走的主人公》从近年来拍摄的十余部“行走”主题的影片中,归纳出人们对于现代性的进退迎拒的不同态度……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些论述不无“过度阐释”之嫌,但在我看来,它们确实提供了某种洞见,至少不无启发性。

最让我喜欢的则是该书的第一部分“两部、两部电影”。形式上,几乎每篇文章均论及两部影片,在对比中,或者在映照中,呈现作品的意义。内容上,主要涉及一些独立制作的“小片”以及纪录片。在崔卫平看来,在大片对当下现实集体失语的时候,正是一些艺术性的小片承担了叙述现实的工作。而一些纪录片导演,更是用他们手中简陋的机器,从未有过地触及了这个时代的某些人群内在的精神状态。相比大片留给人们的空洞印象,仅从崔卫平的文字去感觉《喧嚣的尘土》、《活着一分钟,快乐六十秒》、《梦游》等片子,也有惊心动魄之感。

“现实是一回事,对于现实的表述是另一回事。现实只是放在那里,只有对于现实的表述,才能进入我们的视野,成为我们共同的知识。”正是在此意义上,叙事担负着我们时代的“不可承受之重”,而不是相反。

《我们时代的叙事》,崔卫平著,花城出版社2008年9月第一版,35.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