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圣叹有云:大凡读书,先要晓得作书之人是何心胸。这句话里如果把书换成影碟,基本就是我选碟的指导思想??导演的心胸,对自身文化传统,对宿命的理解和反省,是个人选片的一个重要指数。作为一个越来越喜爱、敬畏中国文化传统的人,东方文化背景浓郁的日本导演更为我偏爱,黑泽明、小津安二郎、沟口健二、小林正树的影片让我沉迷其中,他们不仅反省人是怎样的,更思考人应该是怎样的这样重要的命题。让人遗憾的是,以中国这样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并没有相应气象、心胸的导演来呈现足以匹配的影片,文化根底浮浅、对传统的轻薄、导演叙事能力拙劣也许是很重要的原因。
日本片中我的最爱是武士片,激昂与低徊的“武士道”精神让我动容――个人以为,不管日本人怎么想脱亚入欧,日本本土文化中最传统的武士道精神源头仍在于中国的“士”之风范,只是中国的封建时期远较日本短暂――中国到秦汉就大一统了,日本直到明治维新才结束幕府的封建割据,所以中国的武士精神东渡扶桑之后,有了更长时间的传承,也因此有了那么多关于武士的传说,于是有了像黑泽明、冈本喜八、稻垣浩、小林正树的那么多不同风格式样的武士片,中国的武侠片反倒更多受惠于他们,但哪怕是传统文化修养深厚的胡金铨先生导演的武侠片,总感觉也是空灵有余,仪式感、庄重感仍不足――不管是黑泽明对理想武士道精神的重构或小林正树对武士道精神的消解,文化的呈现都是黄钟大吕式的。由对狭义武士片的爱好引申出来的,是对一些表现男性道德与人性尊严的影片的更广义爱好。比如《12怒汉》,节制而有尊严的亨利・方达,简直可以算是伯林笔下的自由派武士的光辉典范。
从八年前看碟淘碟始至今,经历了从随意性购买到逢大师、经典、CC版(标准收藏版)必买,再到根据个人兴趣、爱好来淘碟洗碟的玩物丧志的光辉历程,从一个菜鸟到一个相对有技术含量的碟迷,关心影碟的画面、字幕、花絮、导评甚于影片本身――用书业的行话说,以前是看书,现在则是看版权信息、纸张印刷、译本等等。甚至,每周末去碟店淘、洗的过程胜过了看片本身的乐趣。以前,只要逢艺术片就会认真用心观赏、揣摩影片的意味,现在,又变成重新根据自己的性情有所选择地观看。费里尼、伯格曼、安东尼奥尼、塔科夫斯基……买!但是,先供起来。因为大师与个人的兴趣也许是格格不入。生命如此短暂,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了解每一位大师的世界、人生观。
最后谈点个人读书观影的两个遗憾,一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没能写出他的《卡拉马佐夫兄弟》第二部(据现有资料看,据说是两种版本,一是阿辽沙走向社会参加革命,另一种是阿辽沙走向社会,经历种种之后回返基督。不管哪个版本是老陀打算写的,我想,绝对都是惊心动魄的心灵史诗);另一是莱昂内没能拍出他的《900天》(讲述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史诗电影,比那部欧洲影史上纪念碑式的史诗巨片《美国往事》更加荡气回肠)。这两位作者都是书写史诗行有余力的巨匠,这两部巨作的未完成,使得个人心灵的追寻以及对价值失落的浪漫表达,丧失了也许是最好的表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