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我的影碟生活

2008-11-26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江晓原(学者) 我有话说
我从2003年春夏之交的“非典”时期开始迷恋上DVD影碟,那也刚巧大致是DVD在技术上成熟的时间。这种迷恋当然让人愉快,但有时也让人忧伤,有时甚至让我有轻度的负罪感――我们以前总是习惯将“看电影”视为一种玩乐和享受,现在自己经常淘碟看碟,岂不是有“浪费时间”、“贪图享乐”之嫌?所以我在自己的新浪博客上将影
评栏目起名为“有一种毛病是亲近电影”。而我在本报写的科幻影评专栏“幻影2004”,也已经持续了五年,这让我的上述负罪感多少有所减轻。

如果我们将电影视为一种“文本”,那么观影当然就可以是一种阅读。如今观影已经成为许多读书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但是,自己(或与家人、好友)在家中看影碟,和上电影院看电影,并不是一回事。关于这个问题,我和朋友讨论过不止一次,意见颇有不同。

有一次我和一位电影导演讨论这个问题,这位导演认为,不去电影院,那“根本就不叫看电影”。除了电影院大银幕视觉效果好、音响效果好之类显而易见的理由,“电影院派”最重要的理由之一是相当诗意的:认为在电影院看电影才“有感觉”。这究竟是什么感觉呢?据我猜想,大约也就是某种“集体狂欢”的感觉。只是这种“狂欢”不是真的狂欢,而是要深自压抑的――不能喧哗,不能喝彩,不能肢体运动……

我本人是坚定的“影碟派”――我在家中观影比在电影院更“有感觉”。打个香艳的比方吧:如果将电影比作一位美女,那么去电影院就好比参加她的演唱会或生日派对,而在家中观影就好比和她单独约会。还有一些在家观影的优点,诸如可以倒回去重看某些段落、可以暂停去上厕所去续茶去接电话等等,也是显而易见的。对于要写影评的人来说,可以倒回去重看当然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影碟派”最重要的理由之一,我认为应该是“拥有”。一部电影,哪怕你在电影院看了10遍(我生活中遇见的人中,看同一部电影次数最多的是30多次――这小伙子看的是《大话西游》),你也无法“拥有”它;而当你买了一张影碟放在家中时,你才终于“拥有”了这部电影,这难道不是非常重要的吗?

正因为要“拥有”,所以“影碟派”的基本功课之一是淘碟。淘碟与淘书非常类似,其过程本身能让你乐在其中,同时也需要一些相关的知识。不过淘碟需要的相关知识比淘书要更复杂些,更专门些,偏偏又不便在像本文这样的场合传授,这对不少碟友来说是相当困扰的一件事情。比较可行的办法,除了向老手私下请教,就是阅读有关杂志,这里我推荐两种:《DVD导刊》和《看电影》。

在“拥有”的激励下,我已经收藏了3千多部电影,而且基本上都是相当优良的版本。我从一开始就为我的影碟在电脑上建立了数据库,记载着每部影碟的原文片名、中文片名、碟片格式、声轨、视频等级、观影日期和观影后的简要笔记,以及我对该影片的“评级”。对于有些影片,我写过评论,或者从网上收集过信息,我就在数据库中为它们建立链接。而在网上收集电影海报,又成了我写作间隙休息放松的游戏,我电脑的屏保就是由数千张电影海报组成的。

我将收藏的影碟分为如下几类:“幻想”、“文化”、“黑帮・警匪・探案”、“情色”、“动作・间谍”、“惊悚・魔幻”、“历史”、“战争”等等。其中“幻想”类的数量最大,这当然是因为我对科幻影片特别关注,所以收藏较多。许多电影因为有多重主题,实际上很难归类,我也只能根据自己的感觉来处理。好在利用微软Excel制作的数据库有很方便的搜索功能,查找不成问题。另外,在已经收藏了3千多部的情况下,淘碟过程中买重是难以避免的,这时数据库就会在你录入时提醒你。

据止庵自己告诉我,他每天晚上看一部电影,这让我羡慕得无以复加。我虽然收集了那么多影碟,已经看过的还不到一半。“每天一部”目前还只能是我一个遥远的梦想,一个可望不可及的幻影。也许在退休之后,我能够向止庵看齐?

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位电影导演,在我们讨论的最后,爽然自失地对我说:你看看,像你这样迷恋电影的人,都不爱上电影院了,我们当导演的还有什么希望啊?我安慰他说,即使将来电影院这玩意儿淘汰了,没有了,我们仍然需要看电影啊,这就仍然需要导演啊!

也许有一天,电影的主要盈利渠道不再是电影院,而是DVD影碟的发行?甚至是网上付费下载的收入?谁知道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