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域拓展
机制创新
长期以来,出版社一直作为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由于这种特殊性,出版社内部三项制度基本上是挂靠事业单位的管理办法。随着出版业竞争不断加剧,市场化、企业化要求不断提高,出版社内部运行机制愈来愈不适应出版产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苏科社作为发展比较快的出版社,在拓展过程中遇到机制约束尤为突出。苏科人不等不靠,勇敢地在内部开展了三项制度改革。在用人制度上,打破“铁交椅”,干部能上能下,中层干部竞聘上岗,一般员工双向选择。迄今为止,在全社范围内已进行了三轮竞聘,针对新设岗位或特殊岗位的竞聘已成常态。在第一轮竞聘过程中,全社有两名中层干部落聘,转为普通编辑,其原享受的中层干部待遇也随之取消。这种“动真格”的选聘,给全社上下带来不小的震动,也触动了每一个中层干部,其意义是深远的,造就了一支不甘落后、敢于争先、善于开拓的中层干部队伍。在用人制度上,苏科人还打破了编辑的“铁饭碗”,通过对员工的双向选择,不符合条件的编辑可能落聘到辅助岗位,而具备条件的在行政岗位的一般员工可以转到编辑岗位。经过几轮选择,有几名编辑因为不能胜任本职工作,被分流到其他岗位;也有几名其他岗位人员,通过继续教育和再培训,转聘为编辑,在全社范围内形成了鼓励再学习、再提高、不进则退的氛围。除了在用人制度上推进改革外,在工资分配制度、用工制度等方面苏科社也进行了创新和探索。如今。苏科社已将内部规章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的实践和做法汇编成册,成为指导苏科社内部运行和发展的“蓝皮书”。
体制裂变
曾有经济学家说过,我国出版业改革就整体而言落后其他行业近30年。确实,出版事业作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项重要工作和宣传舆论战线的重要阵地,不能等同于一般的经济工作和其他的产业部门,有其重要性和特殊性。随着形势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特别是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了科学划分,对出版产业性质有了新的认识以后,经营性出版单位的改革已提到议事日程。而此时,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改革已有显著成效,从宏观管理体制到微观运行机制都已取得实质性进展。出版社虽实行企业化管理,但却戴着事业单位的帽子,不是真正的市场主体,这种假“主体”发展得越快,受经济体制的约束就越大,在这点上,快速发展的苏科社的感受也不例外。进入新世纪,为抢抓发展机遇,摆脱旧体制的桎梏,在国家全面推开出版业改制之前,苏科人率先做体制裂变的文章,筹资500万元注册成立江苏达泰文化传播公司,目的是将其作为转企改制的“试验田”,推进改革举措的“试金石”。达泰公司在省内分设徐州、苏州、南通三个分公司,在北京设立分公司,延伸和拓展苏科社的主营业务。苏科人的目标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将达泰公司塑造成真正的市场主体,随着形势的变化和条件的许可,将积极探索在国有控股前提下的投资主体多元化,探寻股权、期权激励分配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使之成为苏科社改革的“孵化器”,发展的“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