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这一阅读焦点,使全书内容广而不散。从剑桥、伯明翰到哈佛、麻省理工再到北大、清华,从玛雅文化到皖南民居直至哈佛艺术节,无不与哈佛相连。书中目录和每篇文章的标题下面,都印有一个哈佛徽章,徽章中心是拉丁文的哈佛校训VERITAS(意为“真理”)。这一连串徽章恰是一个精美的象喻,巧妙而生动地显示着该书的主旨。
同时,“阅读”这一兼具理性思考和感性体验的过程又令全书深而不玄。作者反对把学术抽象为空中楼阁的故弄玄虚,该书的写作方式正充分贯彻了这一思想。在一个个人物、景色、事件、现象的背后,是小中见大的学术阐发与理论分析。如,从哈佛的学费梳理出大学的运转机制;从校长的邮件阐释出哈佛的工作作风;从会议日程演绎出美国人的时间观念和计划意识;从哈佛一校生发出整个美国的教育体制……
对表象的选择以及对本质的挖掘都有赖于丰厚的学养和敏锐的头脑。如果没有作者关于基督教与传统儒学在超越观上的比照性思考,就难以有书中对杜维明学术思想的准确把握;如果没有作者关于梅・萨藤文学中女性诠释的系统梳理,就难以有书中对梅・萨藤笔下美人鱼歌唱的精当点评;如果没有作者对生态批评的产生背景和发展逻辑的深入研究,也不会有书中对造访瓦尔登湖的独特感悟……书中凡中文译名均有英文标注,凡英文引文必有中文翻译,从这一细节可以看出作者尊重原典的严谨风格和理性态度。
另一方面,该书还体现了作者所欣赏的“既居庙堂之高,亦处江湖之远”的境界,毫无学究式的呆板气息。这不仅因为大量的图片为阅读带来了直观的感性享受,更因为字里行间渗透着丰富而细腻的情感,既有对已故英国友人和余虹老师的怀念与痛惜,也有为学生确定论文选题和查找研究资料的热情与兴奋。
有趣的是,书中各章节之间存在着多维度的交叉联系,文中频频出现“见本书《……》”的字句,使全书呈现为一种隐性的网状结构,平添了一份回味的空间。
阅读不只要用眼,更要用心。书中处处显示出作者是个有心之人,生活中随时都在记录、思考和调查,因此才能详细引述王安忆、易中天等人哈佛演讲的时间、地点、主题和内容,才能真实再现学者、友人讲话的精彩与幽默,也才能最终使该书拥有可靠的纪实性质和极高的信息含量。无论是想让子女出国深造的父母、憧憬留学生活的孩子,还是希望了解本土英语的学人、试图感受域外风情的百姓,抑或是埋头追索学术问题的专家,不同领域、不同目的的读者都能从书中有所获得。这些用心记录和书写的文字,也值得用心阅读。
理性与情感的双重诠释,使“阅读哈佛”的过程充满收获的愉悦。书中的文字,在从容儒雅中兼有一份温暖与爽朗,一如书中照片上作者那无处不在的笑容。读者沐浴着这样的笑容,会不由自主地陶醉于对哈佛的阅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