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望舒批评了当前发展文化产业中一味强调主观概念先行、技术量化而不注意培育情感的做法:“我们做了如此之多的努力,就好像在一场对打中打出一套组合拳,但是这里面有哪些拳是必要的,哪些是不必要的,这套拳又是不是全部的拳?我觉得这里面有疑问,需要筛选。”“实际上我们在谈文化的时候,老百姓根本不在乎那些非常复杂的定位、非常严谨的说法,而在乎它有没有情感的认同,有没有情感上的共识。”在他看来,能不能讲好“故事”,是培养民众对一个地区文化能否产生情感认同的关键:“让很多不同知识背景和文化层次、兴趣爱好的老百姓最后记住的一定是故事。”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教授李洵提到,不同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趋同性是很值得警惕的:“我们现在无论走到哪一个城市,都会觉得城市面貌都差不多,似曾相识。现在各地地方政府都明白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道理,但仔细比较就会发现,大同小异,就几板斧。如果我们这么搞地方文化的话,将来也会出现雷同的问题。我认为凝练地方文化非常重要。”
本次研讨会围绕《以文化育文明――北京市西城区建设精神文明的思路与探索》一书展开,该书由北京市西城区社科联组织研究、编写,已于近日由北京出版社出版。该书从城市记忆的挖掘、梳理,群众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公民思想道德的建设,市民审美素质的提升,主流价值观的培育,以及培育城市人文关怀等角度,分别分析了西城区如何通过文化建设促进文明程度的提升,建设城区精神文明的实践与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