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抒情,抚琴者,或窗明几净,焚香左右,或山岚茅亭,漱石涧边,品竹弹丝,引商刻羽,高山流水,阳关三叠,其味在品,其趣在悟;吟啸者,或茂林
二人台是广泛流传于晋方言区的民间曲艺。其流行的具体区域在晋北、陕北、冀北及内蒙西部一带。而历史上这一带的又一共同处是“经济欠发达”。
二人台,顾名思义,二人同台演唱。二人者,一男一女、一俊一丑、一文一武、一红一绿、一高吭一阴柔、一安静一慌张。文艺学上的对称法则在民间文艺中由此达到了极致。《红楼梦》里也有史太君与刘姥姥、凤姐与李纨、宝玉与薛蟠、宝钗与黛玉的对比,但那是不露声色、隐隐约约式的。二人台的演唱,角色载歌载舞,唱念互见,动作以推闪躲让为主,道具从鞭扇帕绢之简。其间既有山曲道情之调,又有梆子黄皮之腔;内容浅显,文辞通俗,热闹红火,欢畅淋漓,没有人将其文人化,没有人将其矫情地拔高主题,表现的就是世俗生活,表述的正是士儒不为。唱词与现实交融,台上与台下互动。演员随机应变,观众帮腔跟唱,难怪能让数代人痴迷,千万里远播。
《走西口》是河曲民歌、乃至山西民歌中最著名的一首,民歌《走西口》是从二人台《走西口》转化而来的。《走西口》有很多版本,或长或短,一剧多曲,但叙述的都是咸丰五年,一个名叫孙玉莲的女子送别新婚丈夫太春走西口时的情形。西口泛指山西右玉杀虎口诸关隘。康熙朝开禁内外蒙古后,贫民夹杂商贾开始大举西向移民。山西得地利之便,晋民首当其冲。河曲位于晋陕蒙交界处的黄河左岸,是西进的主要通道。西口路上一幕幕的悲欢离合、生离死别情景让河曲人感受颇多,意味颇多,于是有感而发终成大曲。开曲唱道:“家住在太原,爹爹名叫孙朋安,所生下我一枝花,名字就叫孙玉莲。”已无稽可考戏文所言是否真有其事,但它确是河曲数以百计的二人台、牌子曲、山曲中不多见的苦调。虽曰苦调,但闻者反反复复,不厌其烦,每每点唱此曲,每每暗自淹泣,老泪涟涟。唱者更是满腔生动,心驰神往,每唱一次都有一次的不同感受。无非是对对方饮食起居的悉心叮咛、含蓄关爱,却是句句肺腑之言,字字心迹表露,不由得让人寸肠百转,能触及灵魂。
《西口三部曲》的编著者燕治国先生就出生在走西口发源地之一的河曲县。燕先生认为,河曲县至今所传的万余首原生态民歌是一部相对完整、十分珍贵的中国北方蒙汉民族的爱情叙事史诗。“叙事史诗”之概括,《走西口》足以证明。倾听或捧读这些凄婉动人的山乡小曲,让人感慨唏嘘,心灵为之震颤,同时也能获得艺术上的启迪。
《西口三部曲》,燕治国编著山西古籍出版社2007年12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