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我以往不揣简陋地推荐给江苏人民出版社和译林出版社的两套丛书(“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和“人文与社会译丛”),都能以这样高规格的印刷质量,重新包装起来,心里自然喜
正因为这样,我想,接下来如何发扬成绩,总结经验,更好地把凤凰文库出版下去,应该是凤凰出版集团领导和相关的参与者重点思考的问题。所以,我还是不揣简陋,把自己的想法提出来,以供大家参考。
第一个要点,是如何处理好作为集团的名牌和作为下属出版社的名牌之间的关系。小河里总要有活水,大河里才会有激流,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基于这种认识,我想,尽管这一回为了创牌子,集团可以一次性地集中优势兵力,但从长远的角度看,它却理应更加鼓励、而不是放弃下属出版社的已有的名牌。我在这里壮着胆子说一句:我原先分别在江苏人民出版社和译林出版社主编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和“人文与社会译丛”,其实早已是这样的名牌,广大读者早已对此建立了阅读和购买的预期,这是非常值得珍惜的,是一套丛书立于不败的根本,也是一家出版社很珍贵的无形资产。现在,由于很多我原先为这两套丛书准备的选题,都已经被先行纳入到了凤凰文库,就使得相当多的读者陷入了困惑,他们经常通过各种渠道向我询问:是不是丛书已经停止出版了?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这就提出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在经营“凤凰文库”的同时,不损害原初品牌的影响力呢?
第二个要点,则是如何处理好推出新书和重印旧书之间的关系。记得最早中国出版集团要推出“中国文库”时,聂振宁他们就来找过我,我也专门写文章表示支持和推介。但我们都知道,《中国文库》的主要工作,其实是在重印原有的经典,让一些脱销已久的品牌书,集成一个图书方阵,来检验其下属各个出版社自建国以来的文化成就。就凤凰文库所面临的情况而言,我觉得这个经验非常值得借鉴。这样不仅可以理顺我刚才所讲的集团名牌与下属名牌之间的关系,还有更加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可以借助于时间的积淀和学界的评价,来真正看清究竟哪本书值得纳入文库。任何一本书,究竟能不能够上经典,那不是可以由任何个人说了算的,――领导说了不算,作者说了不算,编辑说了也不算,而非要经历过广大读者长时间的阅读,才能真正经由历史的考验,锤炼成一本常印常新的著作。基于这种认识,我个人认为,集团应当首先放手让下属出版社去闯,然后从它们经受过考验的产品中,选出一些高质量的图书,换用统一的文库包装,把它们重新推展给广大读者。其实说白了,这也不过就是商务印书馆长期编辑“汉译世界名著”的成功经验。由于主编《中国学术》杂志的关系,我跟他们很是熟悉,所以觉得他们的谨慎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如果像现在这样,连一点时间缓冲都不留,就把很多新书贸然收入文库,万一哪本图书出现了翻译质量问题、治学态度问题、学术水准问题,难免会影响到整个文库的声誉。
这只是我个人的意见,也许不够成熟。但我相信,只要大家都能集思广益,“凤凰文库”就会越办越好!相信“凤凰文库”能为繁荣我国的学术文化事业做出独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