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是出版大省,竞争也格外激
作为第二批体制改革的大学出版社,苏大社不仅有备而来,而且已经先行开动。高敏社长认为,苏大社从建社之初计划性的东西就很少,一开始就面对市场,产业化水平相对较高,改制正逢其时。副总编辑陈长荣编审告诉记者:“苏大社依托百年高校,发挥学科综合优势;立足文化名城,体现江南地域特色。出版社服务教学科研,逐渐形成大教育特色;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初步形成地域文化研究特色。”做出文化出版的品牌,不仅要有眼光,更要舍得投入。只要是看准的好选题,苏大社都将之作为工作的重点。近年来,他们出版了一系列影响力和辐射力都很强的精品,例如《扬州文化丛书》、《苏州文化丛书》、《江苏特色文化丛书》、《太湖文化丛书》、《苏州之路》等,这些图书充分挖掘江南地域的文化底蕴,对于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获得首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和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的《中国丝绸通史》,规模宏大、体大精深,代表了苏大社把握学术前沿和整合出版资源的超群水平。苏大社始终抓住教育出版这个高校出版社的根本,出版了一系列精品教材和高水平学术专著。1998年出版的我国第一套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公共课系列教材,被列入教育部推荐教材。国际知名微电子技术和半导体专家施敏教授的《半导体器件物理与工艺》,国学大师钱仲联教授的《广清碑传集》、《明清八大家文选丛书》,著名作家王蒙、莫言等参与撰写的《新人文对话录丛书》等都获得广泛赞誉。多年来,苏大社的教材、学术著作出版量始终保持在60%以上,成为苏大社的主要增长点和快速发展的支撑点。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服务教学科研与服务地方建设,这两条腿走路的战略使苏大社快速前行。十多年来,苏大社经营效益不断实现新的跨越,自2004年起,图书销售码洋连续超亿元,销售回款率近90%,国有资产年年增值,拥有5000多平方米的出版大楼,建成了12000多平方米的储运中心,为实现出版社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心有多诚,路就有多广。苏大出版社依托苏州大学的学术资源、苏州城市的文化资源,放眼整个江南文化,赢得了市场,赢得了读者、学者的认可和尊重。在记者采访过程中,不少作者和读者都把苏大社的成功归结于其“服务精神”。“做出版就是做服务”,这一观念在苏大社已深入人心。高敏社长对记者说:“把以人为本这个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贯穿于出版工作之中,苏大社16年的发展历程不仅很好地诠释了科学发展观,而且更让我们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