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现象,国学热当然不可能永远维持那样高的热度,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不会说倏忽而来,飘然而去。应该说,国学热在2008年体现出日益泛化、深化、拓展的特征。朱熹有一句诗,‘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是讲治学之道的,不妨拿来形容当下国学热的走势。特别是后半句更加贴切。广大读者通过这些文史畅销读物,获取了‘新知’,对传统文化有了兴趣,有了往更深层次探知的需求。”中华书局总经理李岩先生这样回答记者的提问。
实际上,在近几年的传统文化图书出版热中,中华书局当是最引人瞩目的引领风潮者。李岩介绍说,2004年秋,一个开始收获的时节,以阎崇年《正说清朝十二帝》的热销为标志,历史普及读物的出版热潮初步形成。到2006年,以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论语〉心得》的畅销为标志,国学热达到了一个高潮。在这个过程中,中华书局依托其在古籍整理、古典学术出版方面的深厚积累,推出了一大批深受读者欢迎的国学普及读物,确立了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出版重镇”的地位。
对于2008年国学普及读物市场的略显平淡,李岩表示“是正常的趋势,不能期望年年都有销售过500万册的《于丹〈论语〉心得》那样的畅销书”。另外,“2008年大事很多,国人关注的焦点不断转移,阅读需求更加多元化了”。
李岩介绍说,2008年,中华书局的《于丹〈论语〉感悟》突破100万册、“马未都说收藏”系列的销量都达到了数十万册,在传统文化读物畅销榜上,中华书局始终处于领先位置。同时,他们加大了传统文化“中盘书”的出版力度,代表性的如“中华经典藏书”为传统文化经典(《论语》、《孟子》、《左传》、《史记》等)的普及读本,“中华经典随笔”精选历代笔记中的精品(如《世说新语》、《东坡志林》等),“中华经典史评”向现代人介绍古代史评名著(如《帝王略论》、《廿四史札记》等),颇受读者喜爱,不少品种已销售数万册,获得了不错的效益。
“以前,中华书局主要服务于高端读者,有一种‘高高在上’的心态,经过这几年的磨炼,我们能够放低身段,转换视角来善待读者,从而赢得了一批中、低端读者,这是我们这几年最突出的收获。”李岩总结说。
李岩将2008年归结为中华书局的“盘整年”:“一方面是选题结构的调整优化,扩大了‘总盘’,增加了产品线,强化了拓展市场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内部体制和机制的调整。”
可以想见,作为出版界的一家百年老店,中华书局并不缺乏文化传统和品牌、人才,而应对市场竞争的活力则有可能存在不足。“在内部体制、机制的改革方面,相比兄弟出版单位,我们已经比较滞后,当下的情势要求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解放思想,调整组织架构,以进一步适应发展的需要。”
他介绍说,中华书局2008年下半年进行的组织架构调整目前已基本完成,形成了三个分社(大众图书分社、基础图书分社、《中华活页文选》杂志社)、一个中心(古籍学术出版中心)、若干直管编辑部的格局。“总的考虑就是,将原有的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品牌集聚效应,进一步增强中华书局的市场竞争力。”李岩这样总结中华书局这次改革的总体思路。
外表平和、行事稳健、处变不惊但内里从不拒绝新鲜事物是李岩予人的印象。谈及当下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图书零售市场不振的大背景时,这位在不长的几年内引领中华书局从窘迫中走出来的出版人说:“金融危机可能对某些图书板块的销售造成影响,但高品质的人文社科类图书会获得稳定的市场份额。在这个时候,能够给人们的心灵以抚慰,有助于读者陶冶性情,提高人文素养的传统文化读物,可能正好满足了相当一部分读者的心理需求和阅读期待。所以,我对2009年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