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大社之道

2009-01-14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本报记者 吕慎 我有话说

1995年所广一从中央教科所调来教育科学出版社工作,大概没人会想到,14年后,他会带领这个出版机构走到10亿元销售额的规模。所广一做到了。下一步,如何带着这么大一份家业继续前行?难怪见到他的第一句话就是,“累!”
但这是快乐的累,就在2008年的最后一天,中央教科所与教育部考试中心签署了合作出版考试用书的协议,这为教科社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战略性的成长机遇。干教育出版的人都知道,教育部考试中心意味着多大的资源空间。今后5年,这个10亿元量级的大社步伐将更加轻快,15亿?20亿?或者更多!期待让人着迷,交流更让人兴奋,且听所广一讲述大社之道。

亿元的困惑

“码洋超过1亿元!”这对于很多出版社来说也许是终极目标,但当2000年教科社销售码洋突破1亿元的时候,所广一却面临着困惑:下一步怎么走?

就在当年的12月,所广一提出“出版社再发展”的思考。这时社里的情况很复杂,小富即安的思想让很多人失去了再创业的干劲儿。的确,经过多年的努力,教科社有了较大的发展,发行上了亿,给国家做的贡献不少,职工个人的收入也不低。要不要继续发展,全社职工的思想并不统一。很多人持有这样的观点“教科社就做专业书,做精了,有了品牌,规模不需要多大”。这个观点不错,可是还不全,所广一思考着:创品牌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更大的发展吗?也只有更大的规模才能创出更大的影响,也才能让品牌更响亮。

2001年教科社正式参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经过全社职工的努力,他们先后拿到了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编写、出版和发行的通行证。截至目前,教科社已有17科教材通过审定,品种名列全国第二,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三。

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出版社,所广一始终认定,部里的重要工作就是出版社的中心工作。全国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是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教科社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积极参与。出版新课标教材,反映了一个出版社的综合实力和水平。而几年下来的事实也雄辩地证明,参与课改,已从根本上改革了教科社的队伍,使得编研发成为一体,培养了一批真正适应市场经济竞争的编辑、出版和发行人员,极大地提高了教科社的竞争力、影响力、美誉度和知名度。

目前,教科社10亿元的盘子里包括5大板块:教育理论图书、教师教育用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用书、中小学教材、幼儿教育用书和旨在全面提高中小学学生素质的助学读物以及相关的电子音像产品。这5大板块几乎涵盖了教育发展的整个过程。

从最初的主要出版教育理论图书,发展到现在这样的结构,这得益于对选题的战略性规划和思考。这种规划和思考必须建立在对教育发展的全面把握之上,然后灵活地转化、落实到教育出版中,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思路和实践模式。所广一说,目前这个规模可以说是自然形成,并不是机械的拼凑。能在教育出版这个大盘子中有一定的发言权,没有这样的规模是根本不可能的。现在5大板块基本上处于良性发展状态,我们实行的也是“高端带动战略”,打通界限,盘活资源,以权威的教育理论图书带动其他教育类图书的发展。

所广一深有体会地说,这一段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让我对发展的认识有了一次升华,教科社的发展说明我们面临的很多问题就要靠发展解决,没有发展的决心和思路,教科社不可能到现在这个规模,也不可能获得这么多机会。

奇迹的秘密

短短8年销售额增长10倍!如果基数是100万,也许不那么惊人。但是基数是一个亿!8年时间,等于又创造出10个亿元大社。这就着实是个奇迹了。在出版业普遍不景气的背景下,这就更让人思量:奇迹背后到底有什么秘密?

记者揭开这个秘密首先从所广一身上开始。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所广一向员工交代工作时,如果只听他的声音,你很难判断他在对谁说话。无论上级还是下属,无论客人还是同事,他的态度总是谦和有礼,一种亲和而宽容的气息总是浸润着每一个与他交流的人。

“认真、执着、投入,不事张扬,脚踏实地”,这是所广一所谓的“教科气质”,也是对他个人的恰当描述。但是这种气质绝非没有胸怀和胆识,而是更沉着、更务实的态度和精神。所广一给记者讲起一段对他影响颇大的往事。10年前,他负责出版社的经营管理。当时发现有一套书版权页印张与实际印张不符,而印刷费用确实是按照版权页印张支付的,在长达三年半的时间里,社内多个环节没有发现这样严重的问题,累计下来实际多支付印制费用百万余元。他深感自身工作的失误和失职,也看到生产管理中存在的漏洞。他内心非常痛苦,心理压力很大,几天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后来经过多方努力,最终收回了多支付的印刷费用。这件事的教训是深刻的,出版工作无小事,各个环节完善管理十分重要。

作为一名党员,出版社的主要领导,所广一对自己首先有着“苛刻”的要求。他热爱出版事业,视工作为幸福,自觉自愿地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上来。不仅是他,教科社的整个班子都是如此,只有提前上班,没有按时下班,节假日里,许多时间都在出差和工作中渡过。

所广一说,我个人对于教科社这些年高速发展的作用实在有限。任何企业的成功,都不过是企业自身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历史镜像。我起的作用无非是帮助大家在事业发展上达成共识,进而让大家一心一意、专心致志谋发展。我们有自己一套独特的企业文化。在我们社史展室的大门上,写着这样几行字:“昨天是历史+明天是未来+今天呢+今天是无悔的奉献”。很多年轻人走进展室,细细感受这些话,都会情不自禁地掉下热泪。教科社虽然年轻,但发展到今天,却是非常不容易的,有过失败的经历,有过惨痛的教训,它成长的每一步都凝结着几代人的心血和汗水。所以我鼓励年轻的同志们多了解历史,多珍惜传统,努力把大家的事业心、责任心、上进心都激发出来。

除了尊重历史、尊重传统,教科社的企业文化还体现两个思想,对于出版发展来说,它尊重学术,尊重实践;对于个人发展来说,它尊重人才,尊重创新。所广一说,目前教科社有200多名员工,而其中的一大半都是2000年以后入社的年轻人。我很信任甚至欣赏这些年轻人,他们有活力、有干劲,我们现在的主力团队素质很高,许多年轻人经过三、五年的历练,很快就能成熟起来,担上重担了。大家为了工作而舍弃个人利益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很多很令我感动。我觉得教科社的队伍实在太好了,我能带着大家一起工作感到很幸福。

教科社奇迹的秘密还蕴藏在他们大胆地整合社会资源,这种整合包含技术上、制度上、经营上的综合创新。正如现在很多跨国集团在扩张时都实施本土化战略,教科社在各地的招投标、发行等工作都借助地方的资源得到实现。各省市都有专门的教育科研机构,这些跟中央教科所、教科社都有天然的血脉联系,大家对教科社的工作也是非常支持。所广一说,要是没有他们,我们要在地方立住脚、求发展几乎不可想象。再如我们在各地建立的专业教育图书销售网络,也是我们发行工作重要的依靠力量。还有我们20多个办事处,他们负责教师培训、教材使用服务等很多工作,实现我们全方位的教育图书推广计划也离不开他们。

奇迹的背后还有一个秘密,那就是教科社的母体――中央教科所。

2008年12月的北京,一所知名师范大学的领导同志慕名找到教科社,他们是带着项目和资金来的,他们拿出数十个成果,让教科社先挑,挑中的学校全力支持出版。他们看重的就是教科社这块金字招牌。其实不止这所师大,很多高校都希望教科社能出版自己的成果。在很多院校和科研部门,甚至还有这样的规定,如果其成果由教科社出版,还会予以奖励。这样的行业共识无疑是对教科社工作的肯定,也证明教科社这些年品牌战略的成功。教科社之所以在教育理论图书出版上有这样声望,最大优势是有中央教科所作为后盾,确保了中央社的实力。今年,教科社计划深入整合教科所的资源,请更多的教科所专家参与教材和教育理论图书的编写中,确保教科社在教育出版的领先地位。

近几年,中央教科所对教科社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所广一说,所里各方面都对教科社的工作十分支持,甚至所长都亲自动手,操作一些具体选题。这些都让我们有了强大的学术和科研支撑。教科社从建社之初就把服务科研作为主要目标。我们现在的提法是建设研究型出版社。不仅仅是因为我们出版大部头教育理论著作,而且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教材研发同样需要先进的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做支撑。现在借助网络多媒体等先进手段,教师和学生占有了大量信息和知识,要满足他们的要求是越来越不容易了。所以必须加大教材的科技含量,推出教材整体解决方案,要靠高水准的作者队伍把握住每次教育改革的脉搏,做到权威、全面、深入。做到这些都离不开教科所的支持。

“在发展中总结经验,有了经验再谋求更大发展,做教育出版质和量的关系非常重要。必须要有一定的量的积累,才有可能获得质的突破。”这,就是所广一的出版辩证法,也正是这样的思路和业绩让整个出版界和教育界认可了教科社的品牌。最近,新闻出版总署的领导在考察教科社工作时说,教科社“出版方向正确、办社宗旨明确、发展战略准确”,所广一说,这是对我们的最大鼓励和鞭策。

大社的哲学

做大做强,让每个有追求的出版人魂牵梦绕。而实现大社强社的境界又让无数出版人消得憔悴。

对此,所广一有一套自己的哲学。他认为,作为一个大社、强社、名社,首先要有崇高的使命感,要耐得住寂寞。回顾这几年走过的路,教科社之所以能快速的崛起,原因就在于在全社上下树立了牢固的精品意识,并将这种意识贯穿于图书出版的全过程。

珍视大社的名誉和品质是教科社始终如一的“硬指标”。要卡住这个硬指标,选题是关键,从这个源头把关,摒弃“拣到篮子里都是菜”的传统思想。如今,教育出版界存在很多短期行为,如跟风现象,一本书销售刚刚看好,马上就有一批书名相近、内容相似的图书跟出;如低层次重复出版,教辅书好出好卖;如围城现象,为了盯上教育出版的蛋糕,许多非教育专业人士操作大量教育专业图书,而教育专业出版社却放弃自身优势,努力扩大非教育图书的出版;如为评奖而出书,精心策划基本不发行的所谓“教育类精品图书”等。

如何杜绝这种现象,所广一表示,第一要坚定地按照自身出版理念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一些自动送上门的,有一定经济利益但“平庸”甚至“媚俗”的选题从不动心,对于一些短期内没有什么经济效益但却真正有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理论营养品”却要大力支持,全心投入。第二,时刻思考出版如何更好地服务教育,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途径。随着时代的发展,过去一本教材、几本教辅的初级形态很快就要淘汰了,教育出版必须提供图书、软件、课件、培训、服务等等一系列解决方案。教育出版是教育的一个手段,它是依附于教育的,要自觉主动地推动教育发展,并在这种良性互动中实现出版繁荣。

硬指标的另一个核心是“专业特质”,就是自己的编辑队伍必须要有过硬的专业基础、前瞻的专业眼光,要准确地把握教育改革的整体思路和发展趋势,并在准确的整体把握之上形成对教育某一领域问题的科学判断。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教科社出版了一大批唯一性和权威性的原创专著,如获第二届国家图书奖的《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入选“三个一百”原创工程的《德育美学观》、《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学习共同体》等。

教科社对“专业品质”的追求还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教育的思想支撑。比如前些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之际,他们引进出版了“世界课程与教学新理论文库”。这套丛书是为东西方教育对话铺设的桥梁。几年过去了,丛书的口碑作用日益强烈,很多读者声称“它为中国教育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实践范式”。当然,出版这些著作也让教科社尝到了甜头,不仅获得国家图书奖中引进版类的最高奖项,更为重要的,是拥有了一大批国际顶尖的作者队伍,为品牌提升存储了实力。

2008年,教科社围绕改革开放30周年,出版了《教育大国的崛起1978-2008》、《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重大历史事件》、《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重大理论成果》等多部著作,短短两个月里发了近10万册。从获得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的《共同的关注――素质教育系统调研》(2册),到今天的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权威品牌书系,这种发展思路一直是明确的,一以贯之的,也就是教科社服务教育改革,引领教育发展的目标和志向。2009年将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制订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2009年也将是科学发展观在基层进一步贯彻落实之年,教科社还将配合这些议题出版有影响力、实用价值高的图书。

大社之道,绝对不仅仅是被动服务社会需求,还应该领时代之骚,开风气之先。所广一认为,历史上,商务印书馆等之所以成为百年名社,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这些出版机构对于时代和国家的主动影响。教科社在达到一定的量的积累后,要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必须去营造和影响教育学界的话语圈和研究思潮,从而引领中国教育出版的方向。如何引领,这需要在三方面努力,第一,不断影响中国教育决策,使教育政策不断完善;第二,不断创新教育理论,容纳多种声音,多种流派,形成思想主流。第三,不断提升教育经验,推广教育行为。通过这样的努力,力争给中国教育界带来新鲜的空气,对广大读者的教育理念更新和理论素养提升起到作用。

“一个真正的大社,必须承担起大社的责任!”所广一这样理解大社在社会中的角色。他是这样理解的,更是这样做的。教科社连续五年被海淀区国税局评为“国税五十强”,同时荣获了“税企共建之星”称号。另外,还被评为北京市税务系统“纳税信用A级企业”。

2008年教科社还积极参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四川灾后教育重建工作,在教材开发、教材评价以及教师培训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008年教育部社会科学司、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联合向教科社颁发荣誉证书,以表彰教科社对社会公益事业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

8年时间走过增长10倍的不寻常之路,我们有理由相信教科社将在新的起点上创造更多的奇迹,在大社之路上印下更辉煌的足迹。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