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说起来我与黄旭社长是
福建教育社不用说,50年的丰功伟绩多了去,前任都是响当当的人物。黄旭接过社长的指挥棒,他当然是有办法的人。当他去年提出要我为他组一套学术丛书时,我就没有犹豫。这些年也有一些其他的老总,颇有抱负,要搞些有学术含量的书,但我都姑妄听之,知道没有下文。但黄旭我知道,说出去的话,他就会做到。这样,我也就去搜集网罗各路人马,告诉我在京的一帮同行说,“恰同学社长,可以做点学术的事”。拉起了一个班子,第一批就搞了五六本书,有二本已经印出来。虽然时间拖得还是有点长,但我都还能理解,做学术书,可不是畅销小说,有利润在眼前召唤。这需要耐心,需要付出,需要坚持。
我虽是出版业的外行,但我也知道,这几年出版业竞争空前激烈,教育社的日子也越来越不好过。过去的行业垄断坚冰被破,群雄四起,逐鹿教材,各路神仙都要分这杯羹。从未来趋势来看,教育社终究要放在与其他社平等竞争的地位。黄旭是一个有见识的出版人,说高瞻远瞩,那有点吹捧之嫌。说他是一个有着敏锐市场意识的学者型的出版人,这是不为过的。这样的出版人,在人家牟取暴利的时候,他可能更乐于稳中求胜;在人家晕头转向的时候,他就可以洞悉未来方向。最近读到一家报纸采访黄旭,称他为“心中有星空的出版人”,这个评价据我对他的了解,还是挺贴切的。据说,2005年,针对教育出版社未来可能遭遇到的困难,黄旭群策群力,和全社骨干精英商讨对策,提出“一主两翼”的发展思路:即以基础教育教材为重点,各类教师用书、学生读物和适合市场需要的文化学术图书为两翼。或许我就是在“一主两翼”的思路下,被黄旭收入其中之一翼为他效劳。看来,我得发发牢骚,这小子很长时间对我不理不睬,那时是有一翼就足可吃天下;现在要两翼了,这才想起老同学或许可以有些用处。不过我同时会把它理解为“双赢”,出学术书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至少不用自己端着书稿出去找。如能做得好,也真可双赢。这几年随着大学教育的发展,教师的图书资料费猛增,青年学生的饭菜票之余也可购些书,这就给学术书拓展出一片市场。学术虽不能牟取暴利,但可常销,也可长销。做起来也体面,不管如何,总是为这个时代的学术文化的发展,留下一些东西。虽然不可能本本都是传世之作,但总是要有一个过程,总是要有一批数量来打基础。虽然在商言商,黄旭在骨子里有对学术文化的关切。我相信黄旭的“一主两翼”,虽然不会翩翩起舞,但能飞得远,飞得久。他做事踏实认真,做人做事都正派磊落,这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教育社的青年编辑倒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这套书的负责人,何翰林、陈玉龙,我接触过几个小伙子,都是干净利落的硕士博士。奇怪的是,别的出版社都有一群美女编辑,我未见识过福建教育社的美女编辑,是黄社长雪藏秘不示人,还是“金屋未藏娇”?不知他们用什么办法抢稿子?就用真诚和信用吗?可能这种老办法更持久。
50年的历史,半个世纪,真正是一段风云际会的历史;恰同学社长,我就在此祝愿福建教育社未来更美好,成为读者作者拥戴的百年老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