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数字出版新业态

2009-01-14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王勤 我有话说
随着IT技术和数字出版业态的发展趋势,数字出版产业自身的理念、技术、产品、生产模式、阅读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如何使其顺利完成与传统出版产业的对接,全面实现数字出版在传统出版产业的对接,是出版业高度关注,也是关系到出版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数字出版对于出版产业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对

传统出版的从业者来说,多年来数字出版却始终如雾里看花,一是看不清楚,二是看不明白,因此在如何进入数字出版、如何实现数字出版、如何实践数字出版,如何投资数字出版,特别是传统出版业务如何与数字出版对接,传统出版资源如何在数字出版领域复用,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如何在数字出版领域实现盈利,由于受这些问题的长期困扰,使得决策者举棋不定。因此,到目前为止,大多数传统出版单位对数字出版仍持观望态度,而非出版单位却大举向内容生产和内容服务业进军,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对此,要引起出版界的高度重视。本文拟根据上述部分问题作一浅析,供同仁参考,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目前,阻碍传统出版产业向数字化转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资本投入“低进低出”或“低进不出”,投入产出比严重失调。这与数字出版技术可极大地提高生产力,极大地提高资源的复用率、极大地产生集成规模效应、极大地拓展市场的基本特征是极不相符的。究其原因,是大多数出版单位只是将传统出版理念移植到数字出版领域中来,仅仅完成了出版形式的数字化或是出版过程的部分数字化,而未能理解数字出版的真正内涵和真实业态,从思想意识到生产模式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难以取得应有的成效。因此,我们要通过换位思考,认真从数字出版所具有的产业内涵来分析和认识数字出版这个新兴的产业性质。

一、数字出版基本业态

数字出版产业具有“三高”性质,即内容的高度集成、技术对运维环境的高度支撑、运营模式的高度动态化。而这“三高”正是传统出版单位以一个出版社之力难以超越和解决的问题,因此,要想在数字出版领域有所作为并取得实质性的实效,就一定要从高端进入,即要从集团的层面上整体考虑,集约性地类聚整合资源,整体性地进入,而不宜从具体的出版实体进入,如果进入层次过低,则会导致资金的无效投入、资源的无效生产和使用。

同样,低出问题也是一个制约产业发展的问题。数字出版是一个长期投入、延伸发展、递次增值、渐进积累的过程。但目前有的传统出版单位急于获得数字出版权,对外将其作为一个产业增值的概念来运作,对内作为创收单位来考核。这种短期行为和目标与数字出版的产业特征也是极不相符的。

本体发展更是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传统出版行业虽然不具有IT企业的技术优势和新媒体的运维优势,但内容的编辑加工却是其长项。因此,出版单位应发挥自己的长项优势,并在数字环境下,根据新的用户信息消费需求和消费特征,充分将这一优势发挥出来。这就涉及到资源再造和产品转型问题。出版者可以集中精力,在内容加工的数字环境、加工技术、工艺流程、质量控制下足功夫,在内容为王的基础上,通过多种运作模式,实现“产品为王”,即真正完成从内容出版商――内容制作商――内容生产商――产品提供商的转移,最短距离地贴近市场和用户,从而实现产业增值的发展。

二、数字出版新观念

数字出版的概念包括出版过程数字化、出版行为数字化、产品功能数字化、产品形式数字化等全新的出版观念,如何基于数字出版产业特征,加强对这些基本观念的理解和认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出版过程数字化:出版过程数字化是指利用数字技术完成传统出版物的编辑出版过程,其产品形态仍是非数字化的产品。但由于利用数字技术的水平不同,其产品的生产周期和成本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出版过程数字化主要涉及出版物的编辑加工和印制过程的数字化,重点在于如何构建数字化的编辑加工支撑环境以及印刷工艺的数字化等问题。

出版流程数字化:传统出版的选题策划、编辑加工、印刷复制、储运分销、收款还贷等生产环节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流程,形成了相对固定的产业模式。而数字化出版由于其现代化、工业化、数字化、精细化、定制化的产业特征,以及产品消费模式、消费渠道、消费行为,消费方式都将与现行的印刷方式、物流方式、销售模式截然不同,因此,数字出版给传统出版产业带来的变革是根本性的。

在这个深刻的出版变革中,对传统出版流程的再造,绝不是简单的利用数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对传统出版的生产流程进行改造,将其未加改造地平移到数字运行环境中来,而是要在对数字出版内涵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将传统出版有效的内容管理和编辑加工经验,与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创新性地开发出符合数字出版新业态的、全新的出版流程和生产工艺。

出版行为数字化:出版行为数字化特别强调的是,选题内容的生产过程能否以数字出版技术实现数字化的管理和控制:数字化的编辑出版环境支撑,数字化的编辑出版工艺流程设计,基于数字化的协同异步工作系统,在线或离线的数字生产管理模式,数字内容信息结构化,利用数据库技术完成出版资源的积累,利用内容管理技术从事数字化的内容编辑,按不同渠道和系统的产品分发方式,按新媒体的消费模式经营管理。

产品形式数字化:目前,各传统出版单位大多利用排版数字文件,衍生成可供各种浏览器阅读的电子书,或随书配送的光盘。但随着网络技术等新媒体的发展,这类以“形”为主的数字出版物已无市场空间。但仍有很多传统出版单位乐此不疲地生产此类产品,不求技术升级和产品换代,最终导致传统出版物依靠数字技术延伸不到位,市场拓展不力,甚至大面积大范围地失去应有的数字市场份额。

产品功能数字化:与产品形式数字化的不同之处在于,产品功能的数字化不仅要求其形式是数字化的,还要求其内在的功能也是专为基于屏幕阅读的数字化产品而设计的。产品所设置的功能要求系统完善、功能丰富、交互性强、使用便捷;特殊的还要求部分功能能自己设置,从而构成一个特性化的界面。

出版角色数字化:数字化出版的最终形态和模式是服务。传统的出版单位必须完成从内容信息集成到数字出版、信息服务等多个转型才能真正存活下来。在数字出版时代,是否能从产业链的后端向前端有效转移,是我们特别关注的问题,业者是否能完成从出版商-制作商-生产商-提供商-服务商-运营商-跨载体内容运营商的转移,加快从产业链的后端向读者和市场转移的速度,越是贴近读者、越是贴近市场,产业链越短,存活率就越高,发展空间就越大。

出版产业链最小化:在数字出版环境下,如何使得从内容需求的采集、生产、提供、服务直至资金的回收,并形成一个有效的收费系统,使内容生产线终端生产或发布的内容最终能够变成消费收入的回流,从而在数字出版产业链的每一个有效组成环节中,资金的投入与产出形成良性循环,闭合的产业链。

数字出版资源储备:要想真正完成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出版者应具备一定的基本储备,其中主要包括:数字内容资源储备、数字内容信息作者储备、复合型数字内容编辑人才储备、复合型数字技术人才储备、数字内容信息复合出版技术储备、数字产品服务技术储备、数字产品消费群体的储备、数字内容信息传播、运营模式的储备,数字产品营销渠道的储备。

虽然以上的表述侧重点各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数字出版作为用数字化的技术手段从事的出版活动,它贯穿了出版的全流程。

实际上,我国大多数的出版单位已经在出版的某个环节或环节的某个部分实现了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而某些出版机构或出版工程的数字出版进程更是走在了前列。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建立的内容管理系统,将各种出版资源进行系统化集中管理,实现了资源的社内共享和继续利用。同时数据的结构化可以根据不同的模板生成不同的内容,为以后的在线服务提供很好的基础。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旗下的易文网在开展数字化信息服务、网络出版上也很有作为,而商务印书馆的“工具书在线”、地图出版社的跨载体出版及资源的重复利用,在数字出版领域做出了有益的探索。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名列前茅的两大出版工程《中华大典》出版工程和《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出版工程,不仅完成出版产品和出版形态的数字化,而且在出版过程中,打破传统的出版流程和出版工艺,采用协同异步工作机制,已部分实现的出版行为的数字化和智能化,为工业化、精细化的数字出版改革做出有益的探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