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黄峭之诗

2009-02-04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张建光 我有话说
“众儿郎,上酒。老夫有诗要赋。”

“父亲,我们二十一位男儿祝你寿比南山。”

公元951年农历四月二十二日,邵武和平里昼锦乡堪头村黄家大厅人头攒动,喜气冲天。门前一地鞭炮纸屑,厅内四处红烛高烧。酒过三巡,满堂皆欢。只有今晚喜宴主人―――八十寿翁黄峭公端坐沉吟,一脸凝重如同门前大樟树。听说

寿翁要即席赋诗,全场一片安静。

“老翁此诗是送子之诗,也是往后尔等认祖之诗。今朝把酒相送,明日各奔东西。儿郎们,听好了:

信马登程往异方,任寻胜地振纲常。”

“父亲,你是酒喝高了,还是怪我们孝心未到?万万不可出此重语!”

峭公没有丝毫醉意,看得出他借吟诗宣布遣子决定来自深思熟虑。望着跳动的烛火,他觉得上扬的眉梢隐隐有风,卷起往事如烟。黄姓氏族是黄帝的直属后裔,最早的祖先生活在内蒙古东部,以后有一支落脚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建立起了黄国。公元前648年黄国为楚所灭。但黄氏子弟四方求索,力图中兴。峭山公始祖源于河南光洲固始。到了五代十国,中原诸候割据混战,如欧阳修所说:“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国被杀者八”。政权更迭之快后人很难想像,维持最长的后梁也不过十七年。北方兵荒马乱,南方成了人们向往。江浙自是地上“天堂”,闽粤进入“偏安盛世“,四川被称为“天府之国“。黄氏家族又一次分流发展,纷纷迁入中国的东南。黄峭的上高祖公随唐将李适南下,经湖北江夏小住,再沿长江入闽。先居浦城,后落脚邵武和平里坎头村。经过几世打拼,家和业兴、子孙满堂。他不会忘记出生之日,父亲在门口手植一棵樟树,回屋抱起刚刚出生的他,将一泡童贞之尿洒在树旁,希望家族和此树一起深根发达。如今一握小树已经参天。枝繁叶茂之时,黄峭竟自凋其零。闻诗姻亲乡党无不惊骇一片,而黄峭依然抑扬顿挫吟出下句:

“足离此境非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

邵武不是黄峭的故乡吗?他生于斯,长于斯,最后还要归于斯。有文人形容和平是古典的桃花源式的中国乡村。如今路口站立的招牌告诉我们,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进士之乡。黄峭祖先一踏上邵武和平土地,就再也迈不开脚步。此处是通往江西、泰宁、建宁和汀州的咽喉要道,当年福建出省的三条隘道,其中之一就在和平境内,清代还设为分县。境内地势平坦,山清水秀、稻香鱼肥、风和雨细,农耕经济条件下再好不过的家园。只要念念古代留下的地名便可知其繁华程度。和平故称“昼锦”,白天黑夜,花团锦簇。这一方水土不用说养人,可以说种什么成什么,就是插根扁担也能开花。峭公深爱足下的这块块土地。弱冠之时,他便聚合乡邻,兴办义师保护地方。陇西郡王见其智勇双全推举他为千户长。后来又因平叛、助王有功一再晋升,最后官至工部侍郎。大唐之后,三十五岁的黄峭选择了解甲归隐。半是因为道不同不相为谋,半是家乡青山绿水牵挂。几十年过去了,日暮桑榆还要骨肉分离?有道是积谷防饥,养儿防老,是不是父子之间情感出现了裂痕?父母在怎会要远游?

“早暮莫忘亲嘱咐,春秋须荐祖蒸尝”。

大丈夫如何不怜子?峭公壮年之时抛却了功名利禄,“穷者独善其身”。既然不能平治天下,那就修身齐家。从此,惟一的事业就是教育子孙,全部的希望都在儿孙身上。他慈祥又严格有加,从他身后留下的“黄氏家训”看,对后辈养成的方方面面都定下规矩。他爱抚又鼓励自强。子女乳哺之后,就不让他们在母亲怀中索食撒娇。他像一张巨大保护伞,机警的庇护着家庭子孙。平安度过半个世纪乱世,他的神经还是绷得紧紧。一种深深忧虑时不时掠过他的头脑。先贤尧君有言,“多寿则多忧,多男则多惧”,聚不如散。你看“燕雀倚堂而而殆,鹪鹩巢林而安”,燕雀贪图高堂安逸,结果跌落而亡,鹪鹩众鸟以树林为家反而安然无恙。今日南雄两广、江浙一带,沃土荒凉,只要勤耕农桑,都能成为像和平里一样的厚土乐园。天高鸟飞,海阔鱼跃。孩儿啊,不是为父养不起你们,峭山公的心里指望儿郎们自强自立。他也许不知道后人所说的众多鸡蛋不能放在同一筐的理论,但他的非常之举却出自深情爱意。要知道离别之苦之痛最不能忍受的还是老人。所以,峭公在宣布遣子决定时稍稍做了变更,让三房各留下一位长子,侍奉娘亲。反复交待孩子们不要忘记亲人的叮咛,清明寒食,春秋祭祀,不要忘了给祖宗上香供果。

“漫云富贵由天定,三七男儿当自强。”

峭山公用最高的音调,也用最大气力,吟诵全诗的最后两句。无论儿孙还是在场姻亲乡党心里为之一凛。峭山公自幼沉宏而有智略。“四书五经”烂熟于胸,文章诗画皆藏于腹。十六岁考上秀才,十九岁成为进士,每个毛孔都能渗出孔孟之道的圣水来。返乡后,他还一手创办和平书院,传道授业,释疑解惑,开创了闽北办学之先河。后来闽北黄氏走出的治国干臣和学问大家,无不承受过和平书院的雨露滋润。不要说,作为饱读圣贤之书的举子秀才,就是一般人氏也不会如此极端和激烈。峭公也曾经在朱温杀死唐朝最后一个皇帝而自立时,绝食数天准备殉唐,经同僚朋友苦苦相劝“量力而进何如量德而退”才作罢,于是杜门养高。可是今日黄峭已非昨日黄峭。读书无数、阅事无数,更主要他对传统文化进得去出得来,把书读透读薄,不做迂腐的一介书生,绝不听天由命,囿于过时规矩,他不重金钱,不重一时半刻团圆相聚,他的心中自有天下,他的目光总在远方。他要家人给每位孩子一本家谱,一分“瓜子金”积蓄,一匹白马,要十八子信马由疆,马停而居,随地作名,开创家业,建立功名。子孙之间他日相逢彼此以礼施投,频来而不拒,久间而不疏,家族的谱牒和这首诗就是相认的凭据,凡我黄氏子孙都要记住这首诗。

“信马登程往异方,任寻胜地振纲常。

足离此境非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

早暮莫忘亲嘱咐,春秋须荐祖蒸尝。

漫云富贵由天定,三七男儿当自强。”

我不知道究竟是诗如黄峭,还是黄峭如诗。其声铿锵,穿云裂帛,从一千多年前震荡到今天;其势雄浑,马踏飞燕,纵横江河山岳;其境高远,超越时空,傲对日月星辰;其情可掬,大爱至绝,忍将别离作欢笑。诗的回响是巨大的。从峭山公分家送十八子出征起,他的后裔开始从邵武走向赣、粤、桂,再走向港、澳、台,开发南洋,旅居欧美,遍布世界几十个国家,人口数千万,成为海内外黄峭公重要一脉。家谱越写越厚,诗歌也越唱越响。家谱当然是他们家族的,而遣子诗意义则为我们精神所共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