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温厚纯净的历史感

2009-02-18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叶朗 我有话说
李岚清同志的《突围》,温厚、纯净、平和,回忆和论述了我国对外开放初期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很有价值,也很有趣味。

这本书生动展现了对外开放艰难起步时期(主要是1984年之前)的历史面貌。作者根据他的亲身

经历,亲见亲闻,实际参与,又作了实地考察,查阅大量文献档案资料,真实地、生动地再现了那段历史。很多事情一般读者不知道。我在北大工作。北大的王选院士带领的团队研发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我知道。但是我读了这本书才知道,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研发,是一个在引进中超越的自主创新的过程。是一个在中央领导同志直接关怀和支持下研发成功的项目。像这样一些事实,看起来是历史的细节,实际上包含丰富的内涵,可以给读者多方面启示。

在展现历史事件真实面貌的同时,这本书十分注意总结和提取历史事件的经验教训。对外开放初期这段历史的经验教训是什么呢?读了这本书,体会有三点。第一,是作者所说,“对外开放,国则兴,闭关自守,国则衰”。第二,也是作者所说的,“对外开放每迈出一步,都要突破重重阻力,打破许多条条框框,是很不容易的,甚至还要承受很大的压力和风险”。第三,要冲破阻力,思想必须解放。思想不解放,寸步难行。“正是邓小平同志带领大家突破‘左’的思想禁锢,”“才‘杀开一条血路’,开辟了一个对外开放的新时代”。作者在书中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材料,说明这三点经验教训。很多在今天大家看得很平常的事,当年迈出第一步是何等的艰难?

改革开放三十年历史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记取。今天要进一步推进改革,仍然需要解放思想。

这本书也展现了对外开放起步阶段这段历史的“意义”。历史研究不能限于回忆。历史当然要回忆,但简单的回忆还不是历史。正因为此,研究历史要如本书作者所说,“需要拉开一定的距离”。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事件的内涵和意蕴会更加清晰地显露出来。距离有助于提升和强化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对外开放最初阶段这种种事件的“意义”何在?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以及当时在中央担负决策责任的领导同志,还有千千万万在改革开放第一线参加实践的干部和群众,他们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夙兴夜寐、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百折不挠。读邓小平的讲话,特别是他的南巡讲话,总感到有种历史感,因为这些讲话充分体现了这种奋斗精神。这本书也浸透了这种精神。除了告诉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那段历史的真实面貌,那段历史的经验教训,更重要的要使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感受和理解那段历史的意义。学习历史,研究历史,它的意义就在于此。

这样一本充满历史感的书,有一种流动的气韵,能引导读者进到历史过程的内部去理解,去感受。

我在开头提到这本书的温厚、纯净、平和的语调。一本书的语调,体现作者的人生经历,文化修养,说到底就是体现作者的精神境界。看一本书的语调,就可以知道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种温厚、纯净、平和的语调,体现作者丰富的人生经历、深厚的文化修养,最终体现作者的高远的精神境界。古希腊哲学家认为,一个人进入年老时期,不仅不是意味着从生活中退出,相反还可以使自己的人生进入一个新的境界。因为年老时期的生命体变得比任何时期都更为完整无缺和成熟圆满,因为童年、少年、青年和壮年的生命力都在年老时合成一体,造成人的生命力空前未有的旺盛状态。所以年老时期是人生的高潮。另一方面,人在年轻时追求有光芒、有亮度,到了年老时期,可能产生一个升华,进入一个平静、平淡、平和的境界。岚清同志的书,正体现了这种精神境界,也就是既有旺盛的生命力、创造力,同时又有精神的平静、安宁的境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