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厄普代克(2006年)
美国著名作家,厄普代克因患癌症于1月27日逝世。作为上世纪50年代以来,当代美国文坛上的一位重量级人物,厄普代克的辞世在
约翰・厄普代克是20世纪后半叶美国最重要、最多产和获奖最多的作家之一。自50年代以来,至今已出版小说、诗歌、评论集和短篇小说集多达60部,仅长篇小说就有23部。他的各种作品曾多次获得国内外各类奖项,囊括了几乎美国国内授予文学创作的所有重要奖项。他笔下的人物兔子哈里已成为当代美国文学中的经典人物。
厄普代克1932年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的小城里丁。父亲是中学数学教员,母亲颇有艺术才华,倾心写作。这给幼年的厄普代克很多熏陶。他从小就对绘画和写作感兴趣,中学时就时常给当地的报刊写故事。1950年入哈佛大学,在校期间主持学校的一本幽默杂志。1954年作为优等生从哈佛大学毕业,同年在《纽约客》上发表了第一篇小说。翌年到英国牛津大学的拉斯金学院学习绘画一年,期间与美国著名散文家、《纽约客》杂志编辑E.B・怀特相遇。当年夏天,厄普代克携家回到美国落户纽约曼哈顿,在《纽约客》杂志担任专职作家,两年后离职迁移到马萨诸塞州的依普斯维奇居住,专心从事写作。在《纽约客》杂志工作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对厄普代克一生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他小说的故事内容、语言风格、叙述格调都与这本杂志有一定的关系,大多短篇小说也都发表在《纽约客》上。1959年,厄普代克发表了第一部小说《老人院义卖》。小说叙述了一个在老人院中发生的管理者和老人们之间的冲突的故事,表现了随着工业化的进展,美国社会产生的忽视人的精神需求以及传统观念和现代行为之间的矛盾等问题。这个主题成为厄普代克后来作品的一个重要内容。第二部小说《兔子跑吧》于第二年发表。这部小说是厄普代克《兔子四部曲》的第一部。小说发表后得到读者和评论界的热烈反响。厄普代克也由此奠定了他作为一个当代美国重要小说家的地位。1963年他的第三部小说《人马》出版。小说从一个身为中学生的儿子的角度讲述了他父亲,一个中学教师三天内所经历的生活、工作、情感方面的种种磨难和挫折。小说写得异常感人,父亲的形象生动逼真。厄普代克自己说过,他在这部小说中浓缩进了他自己父亲的形象。这部作品获得了国家图书奖,成为厄普代克第一部获得重大奖项的作品。1965年厄普代克被选为美国国家文学艺术院委员,成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委员。从60年代至今,厄普代克几乎每隔一段时间总有一部小说问世,而且几乎每次都会引起读者和评论界的注意。
厄普代克的小说主要以描写普通中产阶级的生活为主,尤其是日常生活,但由此而展示的画卷却是丰富多彩,涉及从社会政治到伦理道德,从个人行为到文化传统等各个方面。在谈到他的作品的主题时,厄普代克说过,“中产阶级的家庭风波,对思想动物来说如谜一样的性爱和死亡,作为牺牲的社会存在,意料之外的欢乐和报答,作为一种进化的腐败――这些是我的一些主题。”的确,由家庭风波而产生的道德观念的冲突,对性爱的迷恋及其产生的问题,以及一些终极关怀意识如宗教意识对人生的影响等构成了厄普代克许多小说中人物行动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厄普代克叙述的虽然是普通人的故事,但反映的却是整个时代的社会特征。在许多故事情节和人物的身上隐含了某些时代特定的文化和社会现象,准确而细腻地反映了近半个世纪的美国社会的价值观念的变迁。用他自己的话说:“我这些关于普通人日常行为的小说要比历史书表达的历史还要多。”
这方面的代表作是他的《兔子四部曲》,即《兔子,跑吧》(1960)、《兔子归来》(1971)、《兔子富了》(1981)、《兔子歇了》(1991)。后两部获普利策奖。在当代美国文学中,“兔子四部曲”的出版被认为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1991年全国图书批评家奖在评述兔子系列小说时,认为“该作品将作为美国小说创作的主要成就之一载入20世纪历史”。十几年后,在2005年《纽约时报》做的一项最近二十五年最佳小说评选中,“兔子四部曲”赫然在目,位列黑人女作家、诺贝尔奖得主莫里森的《宠儿》之后的第二位。一些文学批评家称“四部曲”是“当代美国文学取得的杰出成就之一”。主要人物兔子哈利的塑造极其成功。事实上,有些评论者认为厄普代克笔下的这个当代人物与美国文学史上的一些经典人物可以相提并论,如库柏的南提・斑柏,麦尔维尔的以实玛利,马克・吐温的哈克,菲茨杰拉德的盖茨比,塞林格的豪顿,以及凯鲁雅克笔下的那些流浪者们。“四部曲”也显示了厄普代克刻画和展现时代的惊人能力;四部小说紧扣时代脉络,历史事件与日常生活细节描写紧密结合,描述了战后几个重要时期美国社会和文化的变迁,涉及到了越南战争、登陆月球、能源危机、以及冷战结束等当代美国的一些重要历史背景,成为了一部表现当代美国社会的生活画卷史。
厄普代克的另一部系列作品是“《红字》三部曲”,即《全是星期天的一个月》(1975)、《罗杰的版本》(1986)、《S》(1988)。从霍桑的经典之作《红字》中三个主要人物的视角出发,通过改写和重写经典透视宗教在当代背景下面临的困境。与之相关的描述现实问题的作品则是他的以婚姻家庭为主题的小说,代表作是《夫妇们》(1968)和《嫁给我吧》(1976),爱的尴尬、选择的困难和身体的狂欢这些当代社会的“主旋律”在这两部作品中得到了集中展现。1996年出版的《圣洁百合》叙述背景从战后美国往前延伸到了20世纪初,故事时间涵盖了几乎整个20世纪,但是当代美国依旧是这部小说的一个主要背景。
除了关注当下美国社会以外,厄普代克还把视野投向了其他地方,写了很多题材、风格都颇具特色的作品,如《政变》(1978)、《福特时代的回忆》(1992)、《巴西》(1994)、《走向时间的结束》(1997)、《葛特露和克劳狄斯》(2000)、《寻找我的脸》(2002)、《乡村》(2004)和《恐怖主义者》(2006)。厄普代克也是一位诗人和评论家,曾出版多部诗集和散文评论集。写有大量书评,对美国文学史上的一些经典作家如霍桑、麦尔维尔、惠特曼有精湛的研究。在创作一些小说时,厄普代克都要对有关问题进行大量的深层次的学术研究,可以说他是一个学者型的作家。厄普代克同时还是一位短篇小说写作高手,写过大量的短篇小说。2003年出版的《早期短篇小说集:1953-1975》获得了华伦和福克纳奖。有些短篇小说成为了20世纪文学选集中的经典之作。
厄普代克曾经总结说,他所有小说的意图是开展“和读者间的道德争论”。作为一个作家,他不会对这种争论提供任何固定的答案。读者被邀请参与这样的争论,并得出他们自己的答案。不同的读者也许会得出不同的答案,但有一点相信应该是共同的,即,作为一个当代作家,厄普代克对于当代美国社会的观察和描述的确是入木三分、切中要害,他不仅仅是一个描写日常生活的抒情者,更是一个文化和道德嬗变轨迹的实录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厄普代克向读者打开了一扇知晓当代美国社会的窗户,而他自己也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代表。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