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庆后有一名号叫“织网大师”,之所以得此美誉,是因为宗庆后把娃哈哈在全国的网络铺得很开,就规模而言
面对过长的战线,娃哈哈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而身处强手林立的饮料业,娃哈哈也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特别是经历了2001年中国饮料业的多事之秋后,在健力宝、乐百氏、旭日升、椰树等几大巨头相继失利、纷纷跌入低潮时,娃哈哈依然屹立不倒、笑傲江湖,人们更加佩服宗庆后的经营能力,为此,他在“织网大师”之余还得了一个封号:不倒翁。
真柏也认为这样的比喻是贴切的,所以他用了“商战不倒翁”作为宗庆后传记的书名,甚至,他还在书中猜想“目前全球性的经济萧条已对许多企业产生致命冲击,但宗庆后依然是纵横商海的不倒翁”。真柏评价说:“回望娃哈哈走过的发展之路,我们可以相信宗庆后提出的目标并非是毫无根据的大话。正因为牢牢瞄准了食品饮料这一潜力无限的巨大行业、拥有了深入人心的品牌和一流产品;正因为从小到大一步步坚实壮大、始终保持了低负债的稳妥战略;正因为独创了高效运作的产品销售网络和资金运转模式,娃哈哈得以拥有极强的抗击风险能力,宗庆后也因此能面对经济萧条谈笑风生。”在真柏看来,宗庆后是一个应该肯定、值得借鉴的成功企业家(非一般商人),在他身上我们能看到很多时代烙印和历史痕迹,而这一些恰恰是中国体制开放后第一代创业者的普遍特征:出身贫寒而心有不甘,信奉“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的“斗争”哲学,能吃苦、愿耐劳、勇拼搏、敢冒险,谙于世故、圆融通达,而且他们通常要历经一次大时代背景下深刻的社会转型。可以这么说,宗庆后能穿越几个时代仍然昂然挺立,必然有其过于常人、非同寻常之处。
根据真柏的描述,宗庆后缔造“饮料业大王”的传奇其实可以归纳为“三段论”:一、一心奔向市场,从小学的校办工厂做起,掘得第一桶金;二、果断决策,创建自己的“根据地”,“小鱼”吃掉“大鱼”,开创中国民间资本盘活国有资产的先河;三、第三次创业,以一种中国民营企业家特有的尊严和方式击败达能阴谋,准备发力国际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注意到一些细节,例如,宗庆后有着很明显和强烈的政治警觉。他懂得运用“内参”的话语方式来“非常营销”、出奇制胜:1991年一篇新华社内参让高层关注娃哈哈现象。1996年在北京青年报关于娃哈哈果奶中毒事件报道引发的危机中,另一份新华社内参让北京青年报社长被调离、总编辑记过、常务副总编记大过。但是,这个话语方式正在失去威力,因为大环境变了,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事实上,在宗庆后的企业经营史中,内参一度是他的王牌和绝杀。他也懂得借助“民族情绪”,从而引导公众舆论,像早期的“非常可乐,中国人自己的可乐”到后来处理“达娃事件”,宗庆后都习惯打民族牌,屡试不爽。
尽管宗庆后曾多次表示他管理、做事没什么原理可言,全是“凭感觉”,也承认“大权独揽、强势领导”,但对于为何“立而不倒”却有不少话要说。有一次,记者问宗庆后支撑娃哈哈不倒的因素究竟有哪些?宗庆后回答说,娃哈哈是一个大众品牌,要诚信经营,取得消费者的信誉,这是最重要的;其次,要不断产品创新,不断创造消费者更喜欢,对消费者更有好处的产品,再供应市场。同时还不能忽略了管理和技术上的创新。另外,还要坚持小步快跑,做自己能力之内的事,企业的扩张要“量体裁衣”。宗庆后的经营之道和他的为人一样,草根出身、平实无华、只讲实效、不求噱头。在这个意义上,也就不难理解宗庆后为什么会时常说出一些“很土很实在”的话:“做企业就是为了赚钱,不为钱干嘛做企业?”“外资也是纸老虎,他们对中国市场不了解,水土不服。”“在娃哈哈,没有我,以后的发展的确会出现问题。”“娃哈哈没有战略,我不会去考虑八九年之后的事情,只考虑明天的事情。”
不可否认,宗庆后有其“不倒”的必然逻辑,而用真柏的观点来看,它们又或多或少让宗庆后成了一个是非之人―――他的性格、他的经历、他的手段、他的思想。作为一个“民族企业英雄”,宗庆后有太多需要被关注和评说的话题,宗庆后的是是非非,作为读者的你,会如何评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