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北平先生油画展近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展出了他20年来精心创作的代表性作品70余幅,主要由肖像画创作、人体画创作、巨幅历史画创作及西部写生画等四部分组成。
郭北平是当代中国油画家中深得西方油画内在精髓的艺术家之一,他
以极具写意精神的油画接近了东方美学的理想,并使我们在欣赏他油画作品的过程中,获得了一种亲切从容的心境。在中国当代油画创作的谱系中,郭北平作为重要的一员,为中国当代本土油画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地基。他的油画艺术既是写实的,又具有深度的抽象表现性;既是根源于现实主义的,又具有表现人性深处的理想主义情怀。他在中国当代油画领域,最具有独特性的是那些表现西北文化,透露着一些沉重的历史沧桑感的人物形象。
盛装(油画)1994
中国油画自五四以来始终面对着西方艺术的强大传统和中国本土社会的文化要求。前者导致中国油画家一代又一代不懈地向西方(包括前苏联)学习并引进各种风格流派进行实验,后者促使中国油画家关注现实生活,努力满足中国人的精神需求。这中间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找到恰当的艺术语言,表现中国人的气质和审美情趣,又不失油画艺术的本来面目。
可以说,郭北平是当代中国油画家中深得西方油画内在精髓的画家之一,所谓内在精髓,其实不是指造型基础层面上的技术秘籍,而是将油画视为一种表达画家内在情感的媒介,在自由的创作过程中敞开自己的灵魂。近年来,中国油画界多次讨论油画的中国特色问题,在我看来,所谓油画的中国特色,其实是指在油画中表现中国人对待自然与生活的态度,一种散淡怀抱、畅神抒怀、情志相融、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可以说,郭北平以他极具写意精神的油画接近了这个东方美学的理想,并使我们在欣赏他的油画作品的过程中,获得了一种神超物外,远离功名的亲切从容的心境。
郭北平笔下的人物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陕西人民的平凡形象,对于这些陕北老农和中年汉子,郭北平着重突出了他们与黄土地的自然联系,从色彩与笔触上,将他们与其生存的环境融为一体,特别突出了黄土高原上明亮的阳光下,人物所特有的坚实与凝重,以及对于生存的不屈不挠的奋斗。在我看来,郭北平的这一部分作品是最为朴实的,是陕西油画家中最接近中国农民精神状态的经典表述。郭北平的人物长廊中另一个重要的成就是他对于杰出的科学家、艺术家如爱因斯坦、王子云、石鲁、赵望云等人物的表现,在《仁者》、《丹青无言》、《满目青山》这些作品中,他将人物置于室内的环境中,不再以结实的体积塑造将人物置于阳光下成为具有纪念碑性的雕像,而是以自由多变的用笔,表达人物内在的丰富情感,从而他在这一过程中温习了人类科学与艺术的伟大传统,自觉地将自己与这一传统在内在的精神上接续起来。在某些方面,他超越了传统肖像画的一般模式,将写实性要求较高的肖像人物画提升到表现性的高度,借肖像人物表现画家内心的情感,将客观的“再现”置于激情的“表现”之中。郭北平的第三类人物画创作,是他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城市平民与他身边的亲人朋友,在这些作品中,他自由地运用了多种油画艺术语言,表达不同人物的性格与他的复杂感受,为此,他不仅在色彩与用笔方面具有多种探索,而且在造型方面适度地采用了变形,例如在《两个花剑手》(1992)、《旱冰》(1993)、《女射击手》(1997)等作品中,他将人物适度拉长,如贾柯梅蒂笔下的人物,在空间中获得一种雕塑般的凝重。当然,他描绘自己的妻子、学生等作品也在保持写实性传统的同时,引入了一些超现实的梦幻手法,在2003年所作的《室内风景之一》这幅作品中,人物背后的植物叶子在无声地落下,而背景空间具有大卫・霍克尼式的摄影式的组合平面,题材也置于梦幻的或历史的背景下,历史感很浓重,很好地以静谧典雅的梦幻空间表达了生命流逝的时间。
技术语言是绘画语言的基础,忽视技术语言,过分关注题材和情节,是中国油画在一个时期里的普遍现象。所谓技术语言,是指画家对大到整幅画面和形、色、线的节奏、韵律、构成、画面空间的处理,小到每块色彩、每处用笔和肌理,以及颜料干、湿、浓、淡的把握,做画设色的程序、用笔和用刀的变化,以及工具、材料的研究等等。不解决这些问题,艺术的深刻表达就是一种愿望和幻想。
郭北平对于油画艺术语言的关注和研究,有其独特的理解。他强调语言与内心的一致,那就是一个艺术家不仅善于用某种艺术语言表达一时一地的感受,更重要的是要在某种语言状态中进行思考。这是一种思维与创作同步的思考,观念与表现一致的思考,是画布上的思考,是色彩与形象在运笔中的流露。
西方古典油画有两个传统。从写实的一路来说,有荷尔拜因、维米尔、普桑、安格尔、大卫等,他们的特点是严谨精到。而写意传统的大家则有格列柯、伦勃朗、戈雅、米勒、库尔贝等。当然,这种写实与写意的划分只是相对的,他们的油画在整体上是建立在古希腊的“摹仿说”的写实基础上的,但是在20世纪的现代主义绘画中,出现了写实向写意、表现的现代性转型。郭北平注意到了这一历史性的变化,在自己的作品中自觉地研究这种变化与转换。郭北平在长期的油画实践中,从写实传统出发,向写意传统深入,将体积性的造型与写意性的笔触融为一体,以肖像画为主攻方向,将色彩表现与光影对比结合起来,将形象的典型性和绘画的表现性结合起来,寻找表现中国人的心灵的道路。
在用笔方面,郭北平不拘小节,敢于大面积的纵横捭阖,无论用笔用刀都很放得开。但同时对某些局部又如庖丁解牛,审慎入微,反复调整。他的很多作品都具有这种特色,即表面上看,画面运笔自如,似乎很快画成,实际上他绝少有一次性完成,多是反复思考,不断摸索,多层次覆盖才形成最后的画面效果。这使他的作品既有一种生动运笔的气韵,又有耐人寻味的色彩肌理,既有严谨的构图布局,又有自由运笔写意的视觉快感。这一切,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和长期在画面上的默默探索是不可能的。在一遍遍的修改和画面色彩的转换中,作品逐渐形成了自身的厚重与力度。郭北平画中的“轻松”是“举重若轻”的轻松,是长期劳动后所形成的自由境界。
郭北平在当代中国油画界的独特性在于他的艺术中的整体观。他从不拘泥于一个局部的形似,也不以某一局部的精细刻画为能事,而注重画面整体气氛的把握,只要是整体造型意味表达的需要,就可以对任何局部进行淡化和虚化的处理。正如马蒂斯所指出的,所谓绘画的表现,并不是某一物体和某一局部的表现,一幅画的表情就在这幅画全部的色与形的组织之中。从这一意义上讲,我们可以说,一幅画中的任何一个物体与局部都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艺术家对其进行不同的技术处理,使之或隐或现,具体或是抽象,精细或是模糊,并不等于某一局部的重要与否,而在于它们各自获得应有的位置,共同表达出艺术家内心的情感,就如同一个交响乐团,每一个演奏员,每一种乐器与音色,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重要的是各就其位,在最合适的时候发出最合适的声音。从这一意义上来说,郭北平是中国油画界少有的优秀的色彩指挥家,他对色彩的细致变化体会入微,张驰有度地控制着画面上的色彩与色调、笔触与节奏,让它们在一种综合的气场中共同奏响生命的乐曲,表达了一种“结构”的力度与整体的力量。郭北平作品中的所谓“结构”,不是建筑学意义上的物理结构,也不是设计学中的平面的构成,而是指艺术语言中的每一个基本单元,在一个更为宏观的整体把握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它们通过相互间的冲突、对比,以及和谐、共鸣,达到鲜明强烈的整体效果。所以我们说郭北平的油画作品给予人的美感是整体之美,是和谐之美,是结构之美,同时具有一种一气呵成的流畅气势。这种看似不加思索的流畅与自由,是长期工作与思考的结果,是高度复杂与细腻的油画艺术对一个辛勤的艺术求道者的慷慨回报。
面对西方当代艺术的巨大变化,中国油画不必放弃自己对西方古典油画的学习、探索和发展。艺术中的现代性,实质上是艺术中的当代性,当一个艺术家以独到的艺术语言深刻地表达了自己对当代生活和当代文化的感受与认识时,他的作品无疑是“现代的”,而不必在意他的作品是具象的还是抽象的,是写实的还是写意的。
郭北平的油画艺术反映了中国当代油画的发展趋势,这就是一方面继续深入地研究西方油画的传统,寻找更为丰富的艺术语言资源;另一方面将眼光转向东方美学,在保持油画艺术的特性的同时,寻找更具有中国文化精神的油画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