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不高兴?

2009-03-25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慕霄子 我有话说
  《中国不高兴》,宋晓军等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第一版,29.80元

又是一本同道人自由组合而为的时政奇书――《中国不高兴――大时代、大目标及我们的内忧外患》,显然比12年前

的《中国可以说不》更少一些情绪性色彩,这是外界认为中国所处国际环境相对更舒服的时代里诞生出的一本直刺盲目乐观心态的醒世之作,一本呼吁“正视内政的愤懑”、“呼唤高尚集团”、“要做英雄国家”的“复兴宣言”。很显然,这本书等待着的,一个是主流知识界某些人“国家主义”的解读,另一个是以2008年“五月青年”为代表的希望积极介入社会生活的年轻一代的思考。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中国为什么不高兴”、“中国的主张”、“放下小菩萨,塑伟大之目标”,使本书呈现一个明快的结构路线――“破”、“立”与“反躬”。即:中国现实批判,中西关系揭示――中国要做一流国家,依托国家大目标实现众生幸福平等,告别自我矮化的精神历史。

本书的大多数作者都属于中国的“公众人物”,他们的立场观点,早为人们所知。然而从着眼于批判和分析,到主张建立“大目标”、“告别晦气重重的历史悲情”,本书可以说是一次完整的“集结”。

联想到知识界热议一时的“人文构建”、“文艺复兴”等话题,《中国不高兴》的“振颓风”、“走出去”、“执剑经商”等建言,也在依托这种大情势,提出大主张,然而,这里面的情感分野却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公开讨伐“国学热”,对新儒家的“白日梦”嗤之以鼻,甚至运用西方社会生物学的观点对“不高兴”的深层次原因作冷峻分析评判。

本书有一个不太起眼的章节,题目是“大目标、现代化与文艺腔”,应该引起读者的重视。作者宋晓军在凤凰卫视“铿锵三人行”同著名知识精英关于中国航母的争论,可以解读为本书的情绪源头――主流知识分子评判中国,似乎都摆不脱上个世纪80年代思想解放形成的思维定势,比如说“伤痕学术”、“新启蒙”,一以贯之的“文艺腔”完全落伍于新知识、新形势。特别是自由知识分子对80后一代思维方式的欠缺考量、简单粗暴的批评,并没有认识到80后闹哄哄的“雅典式民主”的积极作用,也忽略了80后(特别是军事迷)的技术含量。

“中国不高兴”的外延投射,这本书已经显示得很明白。比民族主义通常的思维路径多了一道曲线――那就是对“本土愤懑”的分析,同时也相应地对“浑浑噩噩”的缺乏大目标的现状进行剖析和批判,列位作者很巧妙地把精英们对道德滑坡、文化气氛颓丧的原因,归结于缺乏“高尚社会”构建的主体意识,民主构建需要加强,社会责任人缺乏情操。我们知道,在这一点上,无论是新左派、自由派,都貌似一致,但是在解析原因上却各自呈现论述的“怪圈”。

所以,诸位作者着力批判的“失败主义”、“万金油式的明白人”、“抖机灵的文化施虐”,在目前中国是有巨大场能的。《中国不高兴》,会引起新一轮的“不高兴”吗?这本书痛责的崔卫平、朱学勤、余世存、龙永图、马立诚、周孝正等人会做出何种反应呢?也许,一场争鸣将由此引发,成为2009年民间舆论的新看点。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