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初是个乱世,这个舞台上有武夫当国的北洋军阀,有落魄后投身新闻的报人,
《袁氏左右》不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袁世凯传记,作者选取了一个巧妙的角度,从袁氏的人际关系和交游层面看袁世凯的生平志业与天赋性情。在这本书中,南开鼻祖严修,“翰林总统”徐世昌,国学大师章太炎,一代词媛吕碧城,“躺着风流”的袁寒云,“站着看花”的张伯驹,悉数登场,透过他们的眼睛来看袁世凯,以此观照他的志趣和野心、手腕和谋略,书中的袁世凯更加丰富、更加立体,也更为真实。比如,袁世凯的学问、诗艺和书法怎样,袁氏家馆中有哪些传统与现代的教育内容。这些细节,无关历史的宏旨,但能帮助我们理解袁世凯如何走向帝制的死胡同。
称袁世凯为“窃国大盗”,这是历史的定论,但也容易脸谱化、简单化,把袁世凯置于家庭成员、亲朋下属人际网络中来考察,凸显出历史人物的人性人情,就会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省察。作者对袁世凯的分析和判断,也许是个人的“偏见”和“异见”,但从某种程度上说,更接近被隐蔽的历史真相。
历史不是只有一种讲法。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耐读,文采斐然,叙事张弛有度,史料扎实精湛,书虽薄,但能读出“厚”来。
当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时,一大批文人无意科举功名,转向新闻报刊。包天笑的《钏影楼回忆录》是一部重要的近代笔记,也是一部微缩而丰富的晚清民国报刊出版史话,首次在大陆出版。包天笑是小说家中的报人,报人中的小说家,其身份和影响力和张恨水相似,他们同是“鸳鸯蝴蝶派”的高手。包天笑交游甚广,官僚政客,军阀武夫,文人雅士,梨园伶界乃至妓女流氓等三教九流,品类不一,阅历十分丰富,对社会的政情、世情与民情,都有深入的体察和了解。
包天笑晚年著《钏影楼回忆录》时,已移居香港,写《钏影楼回忆录》续编时年已96岁。前尘旧梦,历历在目。大至国事变动、时代变迁,小至文人交游、唱酬应和,事无巨细,俱收笔端。人到“白发无情侵老境”的晚年,回望自己的一生,从儿时写起,自然是“青灯有味似儿时”。及至壮年,为谋生计,从故乡苏州出发,足迹走遍上海、南京、青州、北京。包天笑是晚清秀才,最初在苏州开馆授徒,做私塾先生;稍后北行山东,在青州府学堂任监督。这本书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包天笑在上海从事新闻和出版工作,新旧文人的一饮一啄,言行事略,逸闻趣事,俯仰皆是,读之莞尔。
如果说《钏影楼回忆录》是细述沧桑记流年,《水――张家十姐弟的故事》则是一个百年望族在时代潮流中的起落沉浮。该书可以看做《合肥四姐妹》的姊妹篇,记录了合肥张冀牖家族的世纪变迁。张冀牖的祖父是晚清名臣张树声,曾任两广总督。民国教育家张冀牖(吉友),曾以毁家创办苏州乐益女校,提倡新式教育而名噪一时。20世纪20年代,张家年长的六姐弟,在苏州九如巷创办了家庭杂志《水》社;他们在其父冀牖先生熏习下,喜昆曲,除在家延师教授昆曲外,并参加幔亭等曲社。
张家的人都喜欢水。诚如张家的三女婿沈从文所云:“水的德行为兼容并包,从不排斥拒绝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离奇不经的事物,却也从不受它的影响。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极容易就范。其实,柔弱中有强硬,如集中一点,即涓涓细流,滴水穿石,却无坚不摧。”百年沧桑如流水,1995年,在张允和的提议下,《水》复刊。这本书就是独特的杂志《水》刊发的随笔、诗词、书信等结集,收录了大量的珍贵照片。私人的话语,家族的记忆,传统仕宦家庭从近代走到现代,见证了百年间中国的历史与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