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史的书,大多厚重而庄严,真正能让人读下去的并不多,这也是为什么在艺术史类图书已经不太热门的时候,我们还要推出这套《剑桥艺术史》的原因。
这套8册的艺术史,是剑桥大学出版社于20世纪80年代花重金打造,而又于本世纪初陆续修订再版的。其写法上堪称通史和断代史的结合。从古希腊罗马一直到20世纪,每一册都对应单独一个时代,而全部8册放在一起,又把整个西方艺术的历史脉络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各册的作者,都是任职于英美大学和著名博物馆的权威艺术史家。这就确保了这套书的学术品质,是那种由一个人从头写到尾的艺术通史所无法比拟的。
艺术史往往会写成盖棺定论的“封神榜”,读者们只不过是在作者的引领之下,去做一次顶礼膜拜的朝圣之旅。这套书却写得很鲜活。作者们不是要告诉你某些艺术家或某些杰作有多伟大,而是要让你了解艺术是怎么回事,艺术家们在创作的时候他们内心里在想些什么,他们在追求什么。比如说,17世纪那些伟大的荷兰群体肖像画,其实只不过是每个人掏点钱留个纪念的产物。这样一来,就给高雅艺术去了魅,让艺术回到了它的“语境”,艺术史也成为了时代史、社会史和文化史。读者们无需一味去仰视那些伟大的艺术杰作,而是可以走进它们,懂得它们。
8册书每本均在百页左右,文字精炼,却又详略得宜,是枕边夜读的上佳之选。所配的插图,都是作者精心拣择的结果,与文字完美呼应,绝非市面上注水式的“图文书”可比。书末还附有“杰出艺术家小传”和“艺术小词典”,足以为一般读者之依仗。全书译文之信、达、雅,当今亦颇难得。译者钱乘旦先生为著名英国史专家,肯来“业余”做这样的译事,也足见这套书的魅力。
艺术史与文化史读物,大体不外在一纵一横两个向度上展开,如果说《剑桥艺术史》更多是在时间坐标上呈现西方艺术的历史演绎,那么另一本书,《中华文明读本》,则更多是在展开一幅中华文明的全景图轴。当然,二者的旨归相同,都是要予读者以“通识”。
近年来,一方面随着政府大力推进文化“走出去”战略,另一方面随着以央视《百家讲坛》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俗讲”形式的流行,有关中国文化、中华文明的普及性读物也多了起来。由刘东教授主编的这本《中华文明读本》,虽然本意并非为赶这样的潮流而生,却也是“生逢其时”。
不过本书不同于眼下很多应时、应市的出版物,而是一本真正有感而发的用心之作。其缘起还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正如刘东先生的一位朋友所言:“刘东先生是中国上世纪80年代启蒙运动的主要参与者之一,看来他至今不能忘怀当时一介书生参与历史的激动,编这本书便是他耿耿于当年初衷的结果。”由此也就决定了这本书无论是从体系框架还是从写作阵容来说,都很难为现今同类出版物所企及。
刘东先生的初衷是约请各方面的专家,在一个不太难卒读的篇幅内,通力描绘出中华文明的全景,俾使“读者们只要一册在手,便不至于再对传统文化的各个环节顾此失彼”。本书并非流水账式的通览,而属依主题横向展开的一类。全书共有十三大主题,从信仰与哲学到社会与阶层,从科技与工艺到烹调与饮食,从文学与艺术到礼节与民俗等等,每一主题之下再设若干篇目,既彰显出主编者的眼界与思力,亦牢牢抓住了中华文明所有重要的关节点。尤为难得的是,大传统与小传统的关系、对物质文化研究的重视,这些最新的学术趋向,亦在这样一种整体构架中得到重视,足见主编者本人对于国际学术动向的熟悉与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