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别有惊喜的府学博古书苑

2009-05-20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杨小洲 我有话说
清华大学西门往南,远远可看见“府学博古书苑”白底红字的招牌,清寂地陪伴着路边高大的白桦树。待走到近处,临街的橱窗里那些堆积的书籍让人看出这招牌之下旧书店的面貌,这家夹在清华与北大两所名府之间的旧书店,门两边的角铁书架堆满成捆或成箱的图书,在仅可容身的空间外迎接读者的目光。而装饰着的明亮玻璃,则为
书籍遮避京城风尘。冬日阳光温暖地照射过来,给人满堂书香的感受,颇有些别致。这样在外墙上饰以书籍迎人的旧书店,有些开宗明义的直白趣味,虽说简朴,却颇可称道,由此可见出书店经营的巧思所在。

这家书店虽临近大路边,却是一个安静的去处。周边几无其他经营的店面,使书店显出一些落寞。透过两扇玻璃门,店堂里书架隐约可见,拾阶进入店里,四壁书架满当不算,就在店堂中间的空余之地,也堆放着函套线装书和未启封的纸箱,使人犹陷书库。细细打量,知此书店以卖文史、学术、考古的书籍,间杂有许多中国台湾的繁体版图书及日本、韩国的外版图书。书店的店堂格局原是三室居家所用,读者按房间布置步步深入,仿佛穿花寻路,将一架架书籍细细看过来,探得春天消息,自有一种满足。

倘若进了店堂,顺左边开始浏览图书,各色斑驳杂乱的书脊与书名使人陡然间觉得眼花,待适应过来,慢慢渐入淘书状况,心境随之平复。由于是旧书,大多书籍并不归类摆放,常常一套书像落难姐妹般失散在不同书架上,期待好心人将她们搜寻回家以待团聚。爱书人在此淘书需得有一番自敛和耐心。两年前店主臧氏兄弟开此店时,我便踏雪寻迹而访,先进入眼中的是一套五册的八开精装本《小屯南地甲骨》,卖价一千元,可谓便宜。旁边一套上世纪80年代中华书局版精装本《殷周金文集成》,全套十八册,卖价三万六千元。另见到十六开精装本《中华族谱集成》,共一百册。这些大部头之外,还有线装六函只印了一百部的《滇志》。好容易看到一套便宜的线装书《馆藏浙江金石拓片目录》,卖六十元,很有捡漏之感,赶紧夹在肋下。说起来淘旧书好比唐伯虎点秋香,不仅要眼明手快,在众美之中抢到自己心仪的佳人,还需紧缠不放,当即纳入怀里等待。

进到第二间房里,依然书架四壁环绕,只在店中间设一个书案,上面平摆或竖立旧书。书架顶端摆放大部头的套书,从典籍到武侠,以至古希腊罗马神话,甚至海报、招贴、油画、木刻等等。闲逛这样的书店,总习惯先扫视书架顶端,再俯看书架底层,通常这些都是不常为人所注意的区域,最能从此猎得好书。这个经验再次在此得到验证:居然在书案下发现台湾艺文馆出版的几套线装书:《内阁藏书目录》、《千顷堂书目》、《百宋一廛书录》、《北平图书馆藏善本书目》,等等。这些都是上世纪70年代出版的书籍,印制精良。价钱都在台币折算后再打八折,每本书价约30元左右。然艺文馆版线装书所用纸张不甚精良,景印涣漫失神,惟选《百宋一廛书录》、《明代版本图录初编》二种付购。

到这家旧书店来的读者,多是附近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教授,也有喜爱文史考古书籍的学生,不过这只是零售,大宗图书采购者来自韩国和日本,如早稻田大学、釜山大学、仁川大学以及佛学研究机构的教授学者,他们订购的中国书籍多以考古和佛学为主,书店里那些韩文版和日文版图书虽不大为人注目,却堪称其经营秘籍,亦自成格局。今春沪上陈子善先生来京,我与之相约淘书,领至此店一访,子善得书几册,皆上世纪50年代出版物,而我则斩获台湾艺文印书馆《二金婕堂印谱》精装一册。

说到臧氏兄弟,这里不妨闲话几句,我初到京城,每喜周六到地摊淘书,得与臧家兄弟相识。那时他们摆地摊所售之书价极廉,且常可于他们摊上见到心仪之书,恰恰他们赁居的房子离我居所不远,休息日步行十分钟踅进他们那间堆满书籍的小房翻捡,总有收获。据说兄弟俩为江苏人,生长在洪泽湖边,是莲花莲田、鱼虾水草丰美养人的好地方。但穷家孩子终难为眼前美景所留,初中尚未毕业臧氏兄弟便离家外出谋生,在上海替别人卖鱼卖菜,积攒辛勤所得,约年余后便互协来京,先是到书店当小伙计替人看店,得到一些经验后,开始在京城东南端之潘家园地摊摆肆,安身立业全靠旧书所为,不过兄弟俩志向颇高,历四年寒暑风雨,便独立开设“府学博古书苑”,算是居京十年有了稳定发展。

几年下来,书店还算兴旺和顺。常日里哥哥守店卖书;弟弟外出收货,俩人联手打理,在爱书的读者眼里,是京城淘旧书的一个好去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