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历史总是在错误中接受教训的。在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际,如果我们能够总结和反思大地震乃至中国改革与发展30年的经验与教训,坚守对的,改正错的,那么,这就是对汶川大地震中罹难者的最好纪念。(5月11日《燕赵都市报》)
虽然,如今人类已可“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但对于地震,我们还“知之甚
“普及已知”,家喻户晓。地震是怎么回事,地震来临之前我们应做哪些预防?政府强化地震监测台网的规划建设、多建些防震公园责无旁贷;学校多作些“地震教育”,大众传媒开设一些有关防震抗震的专栏及专题节目义不容辞;而检验这种“地震科普”最终是不是已深入人心,不妨看一看人们家中有没有一只装着食品、衣服、药品的“防震包”。
“探索未知”,从娃娃抓起。防震抗震,决不能没有地震专业科研人员的攻坚,但同样离不开群众性的“地震科研”。“国家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和个人开展地震群测群防活动,对地震进行监测和预防”――这是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为地震科研打开了一条“民间通道”。这之后,不妨从校园里千千万万个“地震科学小组”抓起,国家应出台政策,鼓励更多的孩子从小树立地震研究的“专业志向”和“业余爱好”,这叫“万丈高楼平地起”。
“5.12”大地震周年祭,灾区的人们给逝去的亲人献上一束鲜花是一种纪念,非灾区的孩子为灾区小朋友捐赠少儿读物是一种纪念……进而,我还觉得,“地震科普”也是一种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