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深圳晚8点”的影响力

2009-06-24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兴安 我有话说
深圳是一个年轻的移民城市,过去经常被文坛的人斥为“文化沙漠”,但是我最近几次去那里,深切地感受到了深圳浓郁的文学气氛和深圳人文化品位的高调。我们知道,深圳吸引了很多全国著名的作家,深圳有世界最大的书城,深圳的图书购买力排名全国前四位。那里有24小时营业的书店,还有一家叫“尚书吧”的旧书坊,据我考察
,这家旧书坊书的品质是全国最高的,我经常去那里一边喝茶一边淘书,而且每次都收获颇丰。在那里还能买到港台版的新旧图书,张爱玲的《小团圆》、李陀和北岛主编的《七十年代》就是我从那里淘到的。另外,深圳的文化人包括作家都能得到非常的尊重,在深圳各个级别的图书馆每周都有文化和文学方面的讲座和演讲,主办方不惜财力邀请全国知名的学者和作家前来交流,参加学习的人数也非常可观。所以我与深圳的朋友聊天,常笑言:如果深圳是文化沙漠,那么,文化在深圳就是沙漠中的绿洲;如果北京是文化的绿洲,那么,文化在北京就像绿洲中的沙漠。

“深圳晚8点”文学对话就是在这种所谓的“文化沙漠”中,生长出的一块非常清凉繁茂的绿洲。而这个对话能够迅速地结集出版为《作家曰:深圳晚8点文学对话录》(海天出版社2009年5月),并受到读者的欢迎,则更体现了文学在大众中的意义与价值。这本书是深圳文化学者胡野秋先生主持“深圳晚8点”,与国内知名作家、评论家进行文学对话的选集。分别收录了苏童、麦家、梁文道、傅佩荣、兴安、张立宪、崔曼莉、成君忆,以及千夫长、杨争光、李兰妮、盛可以、毛世屏、张铀高、谢宏、厚圃、郭建勋等深圳的本土作家。胡野秋先生在序言里写道:“我个人偏爱读对话体的书,因为我认为和古板的学究式的书比起来,思想含量更高,而且使人亲切。”我读了其中几位的对话,感觉就像是与他们在现场对谈,轻松愉快、无所顾忌,而且双方可以互为启发,时而摩擦出灵感与思想的火花。比如苏童对自己的爱情和写爱情小说动机的真实流露,再比如麦家对“小说纪律”和“文学与游戏”的提法等等,都令人好奇和思考。所以,我以为看他们的对话甚至比看他们某些深思熟虑的文章更有意思,况且对话还有现场感,有激情,新鲜而又真实。

对话是思想与信息的直面交流,但同时也是两类性格、两种性别,甚至是两个代际之间的碰撞和磨合。比如与梁文道的对话就融进了很多幽默机智的因素,充分表现了梁文道的才华和性格特征;与70年代女作家盛可以的对话则更直接和富有挑战性,让人感觉对话不光是性别的交锋,也是代际的沟通。与蒙古族作家千夫长的对话是书中最长也最深入的一部分,对话双方就写作与回忆的关系的探讨,实际上也是两个60年代生人共同记忆的分享,也道出了文学发生的本质,让人颇有启发。

该书的主持人胡野秋是深圳首屈一指的文化学者,也是凤凰卫视的策划人。他坐镇深圳,俯瞰全国,从事文化战略、文化产业及社会文化研究多年,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当代文学都有很深很新的理解,出版过随笔集《胡腔野调》等,他最近在《南方都市报》发表的关于深圳文化的“显规则”的文章更是见解独到、振聋发聩。在书中,他与不同人物对话时表现的幽默与学识,让人佩服,他既可以有效地控制场面,又能积极地启发谈话对象的思路和想象。记得我们的电视中曾经有过几档文学对话节目,最后多半是由于主持人能力的欠缺而淡出了我们的视野,所以“深圳晚8点”文学对话的成功,既说明了文学在大众文化活动中的回归,也证明了一个好的主持人在这种对话活动(或节目)中的重要性。我希望“深圳晚8点”继续办下去,并且办的越来越好,影响越来越大,成为中国文坛的一面文学旗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