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根据总署确定的出版改革时间表,所有中央级经营性出版单位要在2010年年底前完成转制。这就意味着,出版社由事业单位转变为企业单位,而出版社员工身份的置换是改制工作的关键部位,这其中最重要的是业务骨干的问题,而领导班子的问题应该说是重中之重。如何能抓住机遇,变不利为有利,在改革的阵痛中涅?重生?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是每一个出版工作者要面对的实实在在而又十分紧迫的问题。
中央级出版单位人员的身份通常有两种:一是中央部委干部身份,很多部委出版社的人员都是原先部委分流或其它单位调入的,他们大多是公务员或者参照公务员的身份和待遇;二是事业编制的,如社会团体、院校等单位的出版单位和个别部委出版社部分人员。这些同志的切身问题――身份和待遇问题解决不好,很难设想改制能成功。而这其中大部分领导班子成员尤其是社长、总编辑等核心领导层,年龄多数在50岁以上或55岁上下,具有多年的出版经验、人脉资源、选题策划、市场资源和管理经营能力,在企业的发展经营尤其是这场来势汹涌的改制大潮中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改制意味着由事业转为企业,员工由干部身份转变为企业身份,对相当程度的人来说就意味着要改变几十年拥有的国家干部身份了。对大多数干部身份的人来讲,谁愿意拿一个不确定的未来来换取现有身份价值的这次根本性的转变呢?
改制如果以损害或牺牲职工切身利益为代价,也就违背了党中央亲自部署的这场改制的初衷了。然而,如果按照现行的有关改制文件,意味着让这些为国家为出版业奋斗了几十年的同志放弃多年的干部身份(大多数是走出大学校门的一刻就被烙上了国家干部的印记)。从党的一贯政策和情理上来说应该是不妥当的,我想,也是他们中大多数人所不愿意接受的。随着他们退休时间的逐步临近,医疗、养老、住房及退休后的社会保障等等问题都凸显出来。另一方面,这些同志长期在事业单位工作,有的则是在部委公务员岗位工作被派到出版社工作的。他们大半生拿的是事业单位的薪酬待遇,临退休再改制到企业,则企业的效益工资、高管的薪酬他们都享受不到了,反倒要去社保拿相比事业单位退休差额过半的退休金,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基于这些考虑,他们完全有可能忍痛放弃自己从事多年的出版事业,再回到机关,或选择提前退休。
表面上看风平浪静,实际上却暗流涌动,这对出版业的发展来说潜藏着巨大的隐患。一是这部分人中的社领导、编审、副编审等专业人才长期从事党的出版工作,党性观念强、政治理论水平高,熟悉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有的同志长期从事终审把关工作,具有在长期工作中逐渐培养出来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这些人的提前退休可能会形成出版行业政治思想把关人才的断层;二是这部分人中有一批具有经营管理能力、选题策划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的人才可谓未来出版产业的核心力量,这些人的流失可能会使一些出版社难以正常运转。比如,前不久改制的某地方人民出版社一下子提前退休社级领导及部室主任30多人,这个出版社顿时失去了正常运转的能力,据有关数据显示,这种情况还不在少数。如何解决这部分人才的后顾之忧,已不再是单纯的个人问题了,更是关乎社会、行业、企业与集体生存发展的大事。所以,改制中人的问题尤其不宜采取一刀切的办法,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对于中央级出版单位人员的安置,有些主管主办部委已采取了有利于改制、有利于干部队伍稳定、有利于以人为本的真正落实的措施。我认为,在这些人员的安置问题上宜采取以下几种渐进方式:第一,保留其原来的公务员或参照公务员的身份至退休,使之无后顾之忧,积极投身改制和发展工作中;第二,在主管部门内为其安排一个机动性较大的职务,再派遣到出版单位任职,既发挥了个人业务所长,也是更好地落实16号文件的精神;第三,对原在编职工转制前已经参加社会保险的,继续按养老保险制度执行。已离休和退休人员的待遇,仍由承办的社会保险部门按国家相关规定执行,其与事业单位退休费的差额部分,应由财政专项资金补齐给社保部门发放。此问题还可以按照国企改制中已行之有效的买断干部身份工龄的办法予以妥善解决,也可按至退休时工龄年限一次性予以补偿,退休后的收入差距可采取与改制同时建立企业年金的办法妥善解决。如果由于企业经营不稳定难以保障企业年金,最好由中央财政拿专项资金解决更稳妥。
在这里,还有一个群体不容忽视,那就是企业化身份的人员。这个群体的共同点是年龄在30~40岁左右,家庭负担比较重,工作任务繁重。所以其很突出的问题是:住房问题、社会保险问题、退休后与公务员的收入差距等。按照有关文件,这些问题完全可以由主管单位和国家财政来共同解决,比如一次性专项补贴、建立企业年金等方式来解决。
出版业是高端文化人才密集的行业,产品个性化极强,或说产品的不可替代性决定了实践经验与人脉、市场等各种资源的积累,不可复制不可参照,造就了本行业人才的特殊性,所以说,此次改制的关键的问题将是对人的妥善安置和合理使用的问题。如果解决好就能够充分发挥这些人才的潜能,相反,势必会造成新的人才流失和浪费。
2
历代关于求贤爱才的古人例随手可举,而当下的“转企”将会把一大批政策把关严、学术水平够、文化层次高、知识面广的同志投到不到年龄先退休的窘境。转制后可能会出现一种奇特的现象,有一批资深出版人游离在出版圈外。这些人员各方面都很成熟,大多是出版社独当一面的骨干力量,他们当中有资深出版经理人、有编审、副编审,有资深编辑……就这样被一刀切下来,损失太大,代价太高,我对此感到十分惋惜。
现在有些出版社一方面缺人手,另一方面正能干事的却要先退休,势必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对出版社也会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因为出版单位的编辑不是一招聘来就能立刻顶岗的,而是要有一个培养锻炼的过程,没有四五年时间是难以胜任的,新的人才浪费势必出现。
而新的人才浪费不利于出版产业队伍的稳定,尤其是,出版社策划人才是主体,文化层次高工作经验丰富的名编审、出版家理应越多越好。一个精于出版、懂市场、会做书的出版人,能够让一个出版单位“活起来”,如果人的问题解决不好,就不仅仅是选题与资金的问题那么简单了。离开了人,一切都是空谈。
说到底,未来的市场竞争就是对人才的竞争,出版社必须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储备,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图书市场放开力度的加大,出版界内部之间、出版界与其他行业之间人才的频繁流动将成为现实。谁能拥有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这将取决于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和采取的相应对策,谁在这场人才竞争中获胜,谁就将是这场出版业重组大洗牌中的赢家。
(本文作者为中央编译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