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王纪人说,《长街行》不仅以弄堂为典型环境刻画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演绎着许多引人入胜的家庭故事,以细致入微的笔触描绘了上海人居家的日常生活,而且以弄堂为载体,生发出许多与历史传统、与时代社会盘根错节的关联,写出了小弄堂里的大乾坤和都市生活的哲理,探究人性的幽深奥秘。在广度和深度上,以及艺术的营构和表现方面,《长街行》的上海叙事都是富有特色的。它把一条弄堂的变迁史与时代社会的大历史紧密地联系起来,还原了历史的真实,彰显了传统写实主义的优势,这是作者向中外写实主义大师学习又经过长期历练后的收获。
范咏戈认为,写好上海不容易,上海是海派文化中心,又是变革最迅速的、国际化进程最快的城市,王小鹰的《长街行》是非常立体的,用盈虚街反映上海城市的变迁,同时也写了上海人的心灵史。张陵认为,即使没有宏大叙事,但王小鹰有对上海文化坚韧、坚强的内在描写,上海的文学形象在这些作品中树起来了。“小说通过里弄的变化,立体地透视了上海几十年的发展历程,王小鹰真正把上海人的底蕴写出来了。”文艺报总编辑阎晶明认为,很多小说家没有足够的耐心,但王小鹰整个小说的叙述节奏前后一致,一直在舒缓的节奏中进行。毛时安指出,王小鹰的《长街行》在这个忙乱的时代显得从容,端庄而不失空灵,婉约而不失大气。雷达认为王小鹰的叙述像慢镜头慢慢摇去,有一种古典主义的气息。“现在的小说中真正有意境美的作品很少,我觉得王小鹰至少吸收了《红楼梦》的古典美。她的慢节奏叙述从容不迫,古代诗词和文化的修养转化为作品内在的风格,让我们看到了一幅仕女图。”谈到《长街行》的创新与价值,吴秉杰认为,王小鹰的小说最早带有小家碧玉的风范,中期追求对社会现实的强烈关注,近期的作品则试图在更大的层面上穿透历史、透视人性。王干表示,“这些年,上海的弄堂文化表现挖掘不够,《长街行》的出现对弄堂文化是一种深化。”
60余万字的《长街行》是中国作协首批重点创作项目,也是上海作协扶持的专业作家重点项目,王小鹰历经5年精心打磨,显示出作者潜心创作的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