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央社兼并重组之我见

2009-07-01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和? 我有话说
中央社在兼并重组过程中,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对方的人才结构和团队质量,出版业人力资源第一的原则是其他行业无法比拟的;其次要考虑的是业务资源;再次才是资金等硬资源。绝不能为重组而重组,尤其应该避免违背经营者意愿的行政干预,解放以来的历次高校重组、盲目求大已给我们太多的经验教训。

根据总署《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重组兼并的方式可以有四种:一个地方或中央一个部门所属的多家新闻出版单位的联合重组;业务相近、资源相通的新闻出版单位,按照优势互补、自愿结合的原则,跨地区、跨部门联合重组;中央和地方国有出版企业对中央出版单位进行联合重组;鼓励中央部门和单位的新闻出版单位在财经、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领域牵头组建专业性出版传媒集团公司。

可喜的是,在出版业跨地区的重组兼并方面已迈出了坚定的步伐。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和平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的创立,这分别是中华工商联、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与吉林出版集团、江西出版集团对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和中国和平出版社重组与改制的成果;海南凤凰新华发行有限公司在海口挂牌成立也是书业兼并重组的一个范例。这些单位的改制实践向纵深发展,也体现了“转企、脱钩、转制、兼并重组”的改制方向。

跨行业重组或可为中央社之首选

组建成大集团发展的方向是正确的,是出版业做大做强的根本途径,中央级出版单位也不例外。在重组的问题上,我更赞同跨行业兼并重组――即与行业外大型企业的组合,这可能会更利于出版业的做精、做强、做大。在与这些企业的重组兼并中,我看重的并不是其资金的雄厚,而是其行业的成熟度,尤其是其管理经验的成熟和对人力资源的敏锐感觉和重视。管理才是企业生存的生命线。跨行业重组可以真正达到优势互补,这些企业能借助出版业树立产品的社会形象,而出版业的产品结构、品牌、质量、团队结构、盈利模式等亦可得到很大的发展空间,出版业也可以通过行业外的资金注入,实现经营的稳步扩大,产品的多样性等。这是一件好事。

其次,我会选择与地方出版集团重组,因为地方出版集团大多主业不是很强,产品竞争不甚充分,这些恰恰是中央编译出版社的强项,完全可以从专业人才、产品、版权、翻译、学术等方面予对方以重要弥补。

当然,组建大集团并不排斥中小型出版单位的存在。长期以来,在美国、日本、德国、韩国等国家活跃着一大批有特色、有专业的精干的中小型出版企业,大集团与中小企业并存,强势与精炼相辅相成,优势彰显。

近年来,中央编译出版社形成了自己的品牌特色,大、小众产品相辅相成的基本格局已凸显力度,品牌优势和市场潜力已显示出其鲜活灵动的生命力,靠产品特色和营销拓展维护已逐步稳固,并不断扩大,学术、翻译、版权的优势、各种渠道市场已为业界所认可,尤其是不断提升的编、译、印、发及管理团队的优质高效,可以说已具备了不竭的造血功能,确立了一条可以持续经营、可以持续盈利发展的模式。尤其是近年新拓展的汉语教材、版权贸易、翻译经营、阅读与写作等业务产品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更为出版社开拓了新的业务范畴和增长点,完全可以走专、精、特的路子。

我认为,中央编译出版社具备的最主要的核心竞争资源如下:第一,拥有一批具有研发策划能力,熟悉市场的专业出版人、经理人和编辑、印制、市场、营销人才。第二,拥有高质量有特色的内容资源,当然我们也具备雄厚学术、翻译和版权的资源。所以我个人认为,中央编译出版社与行业内出版单位的重组不甚具备资源互补的优势。

重组兼并如何“知己知彼”

对于大多数中央级出版社来讲,要成为面向市场的经营性出版单位,只有加快转企改制进程,通过兼并重组,实行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才能将自身打造成真正独立经营、提高效率、充满活力、具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2010年底前中央部委所属的出版社要全部转制为企业,继而实现脱钩、重组,其目的就是要尽快摆脱出版社部门所有、游离于市场之外的困境,把这些企业解放出来,打造成真正独立的市场主体,提升其独立生存的能力和依靠市场发展壮大的能力,真在市场竞争中谋求发展。

中央级出版单位无论与行业外重组还是与地方集团重组或是部门之间的重组,都要真正实现优势互补,以资源为纽带,实现资源的充分整合,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知己知彼,心中有数,避免盲目,避免走过场。

与民营书业的重组尤其要关注其产品的创新能力。众所周知,由于政策等因素,使得一些民营出版单位更看重眼前利益,这就形成了其本身难以克服的最大的问题:产品的原创性不强,缺乏长销的产品基础。做个比喻,出版业就像是一座金字塔,畅销书就是塔尖,为数不多,可遇不可求。长期以来,由于我们政策的不稳定性,绝大多数的民营出版单位孜孜以求的目标就是畅销书;塔的中间腰部是大众图书、生活类图书,也是需要原创的精品,才能形成常销。这中间部分往往是一个出版单位形成利润的重要部位;塔底的部分是基础,应该是学术类图书、经典传世之作,这些产品流传数千年甚或更长,都是人类文化的积淀,这些恰恰是民营出版单位所不甚关注或乏力问津的,因此也就缺乏常销产品的竞争优势。

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目前的一些重组的范例不乏属于“拉郎配”或“乱点鸳鸯谱”式的重组。也就是说,在重组问题上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片面性,不管被收购方的历史背景、产品特色、市场定位、品牌构造等具体情况,难免会使重组的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所以一定要了解自己、了解对方,收购或者重组要有一定的可对接性、可融合性。

出版产业发展尤其是出海走向世界,需要大航母。重组双方首先应该考虑的是,是否能实现优势互补,双赢多赢久赢。与业外重组,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对方的人才结构和团队质量,因为出版业是一个新知识信息密集、要求不断创新的行业,人力资源第一的原则是其他行业无法比拟的;其次要考虑的是业务资源;再次才是资金等硬资源。但绝不能为重组而重组,尤其应该避免违背经营者意愿的行政干预,解放以来的历次高校重组、盲目求大已给我们太多的经验教训。我想,改革开放中最后一个改制的行业不应重蹈历次高校合并之覆辙。

毫无疑问,当前转制重组已经成为中央级出版社的头等大事,2009年是新闻出版总署确定的出版改革主题年、攻坚年,我们将严格遵照。相信随着改制的成功,中央级出版单位一定会踏上光辉的前程。

  (本文作者为中央编译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