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云裳》:孩子手心里的震后阳光

2009-07-01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方卫平 夏珍珍 我有话说
《云裳》,秦文君著,春风文艺出版社2009年5月第一版,13.00元

秦文君是中国当代一位独特的女作家,她较少从自己的生活经验着手,而是通过艺术创造呈现出不同境遇中儿童的生存状况,描绘成长过程

中的图景,因而她的文学作品数量众多,但题材、写法各异。作者的这种创作姿态不仅拓宽了作品的反映面,更提供给她实验多种创作手法的可能。在秦文君的长篇新作《云裳》中,其创作指向全新的生活与题材,作者进入四川通过深入采访搜取素材,以细腻的笔法展现了都江堰人民的日常生活,以及突发自然灾害给普通民众生活带来的影响。

通过主人公云裳的叙述,《云裳》首先展现了一个四世同堂大家庭的生活现状。在当下的叙事语境中,作者以平和眼光观看生机勃勃的民间生活,也以朴素的叙述语言深入到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社会图景之中:崇州荞面、蒸蒸糕、板凳抄手、夫妻肺片,还有盖碗茶,这些地域文化标识被作者一一撷取,为了展现地域特色,作者也在人物语言上加入方言,例如:“啥子”、“咋个”、“冲壳子”、“堂客”,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在具体事物的描述上,作者无法避免以外来者眼光与小说叙述者身份产生间离。作为生活在都江堰的女孩,这些地域文化标记是日常的、熟识的,而作者的外来者身份使其必须对于不熟悉的事物进行解释。例如对于猕猴桃,云裳的爸爸和太婆婆介绍道:

山里的猕猴桃风味更佳,富含维生素C,比柑橘高十至二十倍,比苹果高五十至两百倍,网上说,常服猕猴桃果和汁液,有降低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的作用,还可以抑制致癌物质亚油酸的产生,对高血压、高血脂、肝炎、冠心病、尿路结石有预防和辅助治疗作用。……

这样繁复、书面语式的解释多少有生硬之感,这种介绍性语言更接近于作者外来者的身份,与小主人公口语性的叙述不太协调。与之相对,作品结尾处,云裳眼中的上海早晨,是作者描绘的一个繁忙、平凡的早晨。与前文相对静态的地域文化场景不同,上海的早晨是动态的:小区广场上打着锣鼓的中老年妇女、放风筝的老年男士、带狗散步的着睡衣女子,拥挤、热闹的馒头店,等等。作者笔下的上海没有著名的万国建筑群,没有东方明珠电视塔这样的典型地标,甚至没有南翔小笼,却是写出了生活在其中的作者最熟悉的城市风致。整部作品中,虽然作者力图展现都江堰的城市风貌,但这个上海的早晨反而让人记忆深刻,因为它是秦文君自身生活经验的结晶。要叙写一个陌生城市中的平凡生活,对于作家可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随着作品中地震情节的展开,秦文君的叙写重点由日常生活转移到了灾害对人们生活的破坏上。通过云裳的视角和内心独白,作者充分表现了孩子在面对死亡时的坚强以及灾害对儿童心理的伤害。耳鸣、梦魇、头疼、莫名的恐惧感,这些细节展现出秦文君对灾后儿童心理的关注。亲情的驻守、友情的关照,还有人与人之间为了拯救生命共同奋不顾身等细节,突显了民间的生命力和生存智慧。透过云裳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到:以谢老师为代表的教师们成为孩子们的保护伞;以永康姑父为代表的普通人面对灾害对别人施予无私无畏的救护;以孙宇志为代表的小英雄忍着自身的疼痛和对死亡的恐惧,在醒来的第一时间救助别人;而以陈医生为代表的救护人员从各地赶到灾区为灾民送去医药、食物和关怀。这些曾在抗震救灾过程中感动我们的人物,被作者一一收入文中。这些纪录片般的细节展现,描绘了人间的大爱之美,这种记录本身就带着作者深深的人文关怀。从云裳的内心独白中,我们也看到了生命的坚韧。

随着云裳在医生和志愿者姐姐的帮助下逐渐走出地震的阴影,作者试图缓和、消解灾害给当地人民带来的精神伤害,这种文学意义上的消解,需要足够的细节支持,然而小说中对此的交代多少有些让人意犹未尽。从害怕恐惧、缺乏自信,到坚信爸爸一定会回来,在这部作品中,这种转变显然需要更扎实的细节描绘。小说用了将近一半的篇幅描绘了日常生活,而用另一半篇幅描写自然灾害到来时人们的身心伤痛,互相间的救助和最后如何走出阴影,在篇幅上呈现均分状态,节奏上亦是舒缓和紧凑两分,这多少会造成小说主体不够突出,在需要大量细节支持的灾害伤痛与灾后救助的表现部分给人点到为止的仓促印象。

作为以5.12大地震为写作背景的长篇小说,在短短时间内构思、创作、付梓,秦文君对现场采访的深入和写作的勤可见一斑,而她选取平民视角,以平实眼光关照重大社会事件的社会责任感也由此体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