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白水何许人也?他是在下敬仰的
林白水(1874-1926),原名獬(“獬”是古代传说中的异兽,能辨善恶曲直,生角专顶坏人),又名万里。1899年,他在福州与人合办新式学校“蒙学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的林觉民等人,就曾是林白水的学生。
1901年,林白水任《杭州白话报》主笔,撰文倡言新政和社会变革,反对女子缠足、吸鸦片等不良陋习,产生不小的社会影响,杭州随之出现了第一个“女子放足会”。
1902年,林白水在上海与蔡元培组织“中国教育会”、“爱国学社”,鼓吹反清革命。1903年,林白水留学日本,与黄兴、陈天华等人秘密组织“军国民教育会”。不久,林白水回到上海,独立创办《中国白话报》,以“白话道人”笔名,撰写时评,倡导人类平等、天赋人权等新观念。他在《国民的意见》一文中写道:“凡国民有出租税的,都应该得享各项权利,这权利叫自由权,如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林白水当时以白话文办报写时评,可以说是十多年后“白话文运动”的先声;他后来不无自得地说过:“中国数十年来,用(白话)语体报纸来做革命的宣传,恐怕我是第一人了。”
1905年,林白水再次赴日本,31岁的他入东京早稻田大学,主修法政,兼修新闻,人称他是“中国留学外国学新闻的第一人”。在日本他结识了孙中山,并加入了同盟会,孙中山书“博爱”相赠。1907年,林白水重返上海,为报刊撰写时评,当时“海上诸报,无不以刊白水之文为荣”。
辛亥革命胜利之后,林白水一度从政,但并不成功。1916年,林白水重操旧业,先后创办《公言报》、《平和日刊》,一如既往,以其犀利之笔,道人所不敢道,言人所不敢言,致使“污吏寒心,贪官打齿”。1921年,在北京创办《新社会报》,因揭露军阀吴佩孚丑闻,被勒令停刊,林自己遭关押三个月。出狱后不久,将《新社会报》改名为《社会日报》,又因披露曹锟贿选总统的黑幕真相,林白水再次入狱三个月,报馆亦被查封。屡遭打压封杀,锋锐丝毫不减,后来林白水在《社会日报》上刊文慷慨言道:“艰难缔造,为社会留此公共言论机关,为平民作一发抒意见代表,触忌讳,冒艰险,所不敢辞。”
1926年8月5日,林白水在《社会日报》发表时评,抨击“狗肉将军”张宗昌与其智囊潘复狼狈为奸的丑状,张即命令宪兵司令将林白水诱捕,第二天凌晨便将他枪杀于北京天桥,距报人邵飘萍同在此处被军阀屠杀不过百日。
“新闻记者应该说人话,不说鬼话;应该说真话,不说假话。”――林白水以其无畏的锐笔,用他的血肉之躯,实践了他的庄严诺言。
1986年,国家民政部追认林白水为烈士。
这样一位在中国新闻史上丹心辉映、铁骨铮铮的人物,竟在《辞海》中了无痕迹,这岂不是匪夷所思!
笔者又情不自禁,于“林”中再度寻寻觅觅――发现还有一对林姓父女,在《辞海》中同样不见踪影!他们是:林长民和林徽因。
林长民(1876-1925),民国时期的外交家、社会活动家,也是一位书法家;他是林觉民的堂兄,跟林白水也有关系,在杭州办学时曾延请林白水讲新学。民国初先后任法制局局长、司法总长。林长民倡言宪政,曾任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长,提出将劳工制度订入宪章。1921年,世界国联总会在意大利米兰召开大会,林长民被推选为中国首席代表出席会议并发表演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林长民与“五四”运动的爆发有着直接的关系。1919年,为中国参加巴黎和会,北洋政府特设外交委员会,林任该委员会委员兼事务长,接着又在民间团体国民外交协会担任理事。林长民维护中国主权,对丧权辱国的所谓“和约”痛心疾首,在5月2日北京《晨报》上发表《外交警报敬告国民》一文,悲愤言道:“国亡无日,愿合我四万万众誓死图之!”此文犹如一颗重磅炸弹,迅即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5月4日北京大学等十二所学校上街游行示威,提出“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当时,总统徐世昌怀疑林长民是学生运动的幕后主使,亲日派更是嫉恨不已,说“这回北京市民的公愤,全是外交协会林长民等煽动起来的”。
林长民一生的历史行迹,尤其是在“五四”这宗历史大事件中的特殊作用,难道不值得在《辞海》记上一笔吗?
至于他的女儿林徽因,拜那部电视剧《人间四月天》所赐,如今她的知名度似乎高于其父。但林徽因的声誉和价值,却并不是如那电视剧所渲染的,是因于跟诗人徐志摩之间有扑朔迷离的情爱关系;林徽因首先是一位有造诣的建筑学家,她以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而且她还熟稔日本的古建筑,二战结束前夕,美军特地把林徽因请去,帮助他们在奈良地图上标示出古建筑的位置,以避免轰炸到这些地方。建国之初,她与丈夫梁思成主持、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及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为了保护北京古建筑,她曾经和夫君一起,顶着政治压力,无所畏惧地据理力争。
如胡适所赞许的,林徽因还是“一代才女”,她在诗歌、散文、小说及戏剧的创作上,也有不俗的佳绩。“工(科)而优则文”,这样的人才在中国是罕见的,在有着“女子无才便是德”古训的中国,尤其显得弥足珍贵。
梁思成入了《辞海》,名正言顺,理所当然。林徽因也应该这样。这丝毫没有沾其夫君之光的嫌疑,她的专业造诣不让其夫,她的文学才情则是其夫所逊。名列《辞海》她完全有这资格。
笔者注意到:1999年版《辞海》中,“林”词条里有“林黛”――香港女电影演员,有“林戴”――法国电影演员、导演。笔者绝无轻视演艺界人士的偏见,但不管怎么说,林白水、林长民、林徽因,他们的社会价值,他们在中国、在历史上的业绩和“痕迹”,总不在那两位艺人之下吧。缘何青睐于彼“林”,而罔视于此“林”?笔者真有点看不懂。
近从报章上获知,第六版《辞海》(2009年版)目前正在修订,将在国庆六十周年前夕面世;较之1999年第五版《辞海》,新版《辞海》增加一万多条词目。笔者闻之欣然。“百密一疏”的事,大概总是难免的吧。通过又一次修订、调整、增益,皇皇《辞海》必更臻于丰盈完善。笔者在这里说的三“林”,以及还有一些该入而未入的人物,但愿已在新增的词目之中――幸能如此,则有些“疏失”、“缺憾”可免矣。
但愿,但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