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心灵的港湾

2009-07-08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陈众议 我有话说
  今年是译林出版社建社20周年,《译林》杂志创刊30周年,本报从本期起陆续刊发文章,以资纪念。

译林二十了,《译林》三十了。从筚路蓝缕,木铎启事到众望所归,灿若明星,译林为我们创造了奇迹。曾几何时,文学渐行渐远。一方面,它在形形色色的观念(有时甚至是赤裸裸的意识形态或反意识形态

的意识形态)的驱使下愈来愈理论、愈来愈抽象。卡夫卡、贝克特、博尔赫斯也许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而存在主义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等则无疑也是观念的产物、主题先行的产物。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批评的繁荣和各种宏大理论顺应了这一潮流。另一方面,技巧被提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从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到科塔萨尔的《跳房子》,西方小说基本上把文学,尤其是小说当成了炫技场。俄国形式主义、美国新批评、法国叙事学和铺天盖地的符号学与其说是应运而生,毋宁说是推波助澜。于是,热衷于观念的几乎把文学变成了玄学。借袁可嘉先生的话说,那便是(现代派)片面的深刻性和深刻的片面性。于是,观念主义和形式主义在文学创作中大行其道。诗歌追求新、奇、怪,小说成了脱离广大读者的璇玑与迷宫、自话自说和清汤寡水。人们大都对情节、对真诚讳莫如深。

译林人不拘牵,他们秉承通而不俗,雅而不孑的原则。三十年来,《译林》已成为最受欢迎的刊物,为我国读者奉献了大量情节生动、内涵丰富的精神食粮。译林出版社更是人见人爱的一道靓景,她博采广纳,从善如流,为我国文坛创造了一次次惊喜,不愧是新时期我国外国文学译介的第一重镇。

如今,人们渐行渐远。绝对的相对性取代了相对的绝对性。跨国资本、网络技术如洪水滔滔。市场让文学走开!但译林没有动摇。译林人守住了这个仿佛日渐贫瘠的家园。但那毕竟是我们心灵的家园呀。因此,我由衷地想起了旧作一则:我们用童年的四肢,抚摩盘古开辟的大地,哪怕荆棘刺伤了稚嫩;我们用青春的臂膀,拥抱女娲补过的天庭,哪怕烟尘污染了热忱;我们的视力慢慢萎靡,耳膜也开始退化迟钝,惟有心灵像一角港湾,尚可接纳疲惫的美丽。

不是吗?人生几何?!我们会慢慢老去,但译林会继续年轻,替我们守望文学――这一角心灵的港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