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多媒体到跨媒体的追求

2009-07-08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梁祥丰 我有话说
不管是图书出版社还是电子音像出版社,墨守成规拖延从单媒体→多媒体→跨媒体的转化进程,必将难于立足。因此,同时拥有图书、音像、电子和网络等多种出版权,应该成为出版企业的基本条件和必须履行的责任。

柳斌杰署长明确指出:一种信息、多种载体,将是出版企业发展的新趋势。新

闻出版总署已经将图书、音像和电子出版划归一个管理部门,并且将跨媒体复合出版技术研究确立为新闻出版行业“十一五”期间的一号工程,这都是明智之举。

《数字出版理论与实践》一书,是陈生明同志在电子出版实践中的研究成果,看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这部“十一五”重点图书,拜读柳斌杰署长所作的序言,我对书中的诸多观点内容感到分外熟悉。因为我从1992年起担任中国软件协会出版与测试分会理事长至今,每年都有机会与生明见面研讨和交流,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切磋让我记忆犹新。生明作为我们软件出版分会的副理事长,积极参与了协会的许多工作,例如:去年我们共同承担了新闻出版总署的重要软课题《电子出版物标准体系研究》,今年我们又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建议,着手进行“新媒体市场应用的调查研究”。

抚今追昔,我国电子出版经历了近20年的历程。一路走来,上百位意气风发的拓荒者,上千位勤勤恳恳的出版人,数以万计的开发、制作和营销人员,都为电子出版物的成长做出不懈的努力。他们之中有不少人从外行到内行,成为专家或学科带头人,生明就是其中的幸运者之一;他们之中有更多的人为了电子出版的生存与发展,在市场困境中苦苦拼搏了十几二十年,付出了他们生命中最宝贵的时光,但是,结果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成功的喜悦。相对来看,生明及其所在的江苏电子音像出版社属于境况比较好的,不仅能够坚持多媒体业务,而且还能积极探索跨媒体转型。

从国内目前现状来看,综合性出版社的电子音像出版部门,由于有书号的支撑还能勉强维持生计,但已经变成了为图书编辑服务的辅助部门。独立运营的电子音像出版社绝大多数处于难以为继的困境,更谈不上发展壮大。造成今日电子出版单位现实困难的原因很多,首要原因是对电子出版物定义的理解不全面,把CD-ROM作为电子出版唯一的出版载体。其次是我国电子出版物市场不健全,盗版屡禁不止,严重影响了电子出版的健康发展。再次是投入不足,无论是资金投入还是人力的投入都远远不足以发展壮大一个产业。

从国外情况调研来看,他们没有把电子出版物作为一种孤立的出版物来发展,一开始就把它当做一种过渡性产品或配套辅助产品对待,因此也就没有独立的光盘出版单位和行业局限。国外对待方兴未艾的网络出版,仍然把它归为电子出版的一种新形态,是不同阶段的产物。从这层意义上说,电子出版是传统出版的发展和补充,增强其多媒体和交互性功能,提供了跨媒体与数据库的功能,推动现代出版业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因此,国内同行如果能换一个角度审视电子出版的处境,就不会得出电子出版无需存在或即将死亡的结论。

从生明的书中我看到对此问题的客观分析研究:伴随着世界范围的电子出版行情起落,国内多媒体光盘在1998年前后也由盛而衰,光盘载体与传统的印刷载体和先进的网络载体相比,显示出明显的过渡性特征。一是产品的过渡性,电子出版目前缺少公认标准,产品的外延与内涵各有说法,产品的形态不断变化。二是技术的过渡性,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电子出版要追踪新技术,就必须面对投入产出的风险,而放弃新技术则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三是市场的过渡性,电子出版物几条销售渠道都不通畅,软件专卖店布点不多利润很小,新华书店有心推广无力赚钱,网上书店基本上是赔钱赚吆喝。四是产业的过渡性,按我们原先所定义的电子出版作为图书出版与网络出版的补充形态,利润低下、产品减少,随着产业升级与技术进步,必须重新产业定位。

过渡性并不预示着死亡,而是预示着电子出版物的升级和发展,电子出版的升级发展关系到我国出版产业总体水平的提升。过渡性提供了战略调整蓄势待发的机会,把握机遇的关键在于加强法规建设与支持企业发展。从我国出版行业现状来说,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不管是图书出版社还是电子音像出版社,墨守成规拖延从单媒体→多媒体→跨媒体的转化进程,必将难于立足于国内市场,更谈不上进军国际市场。因此,同时拥有图书、音像、电子和网络等多种出版权,应该成为出版企业的基本条件和必须履行的责任。目前,载体分工过细、出版形式单一的状态很不适应新媒体发展的需要。

由此,我和生明以及电子音像出版同行们一致认为,国家有关部门必须尽快组织专家学者重新定义好“出版”、“电子出版”、“出版物”、“电子出版物”等术语范畴。现在的定义不严谨,概念模糊让人莫衷一是,概念过死限制电子出版的升级。事实上,对于数字编码来说,载体形态是没有限制的,通过固定的介质形态来划分电子出版物具有太大的局限性很不科学。柳斌杰署长明确指出:一种信息、多种载体,将是出版企业发展的新趋势。新闻出版总署已经将图书、音像和电子出版划归一个管理部门实施管理,并且将跨媒体复合出版技术研究确立为新闻出版行业“十一五”期间的一号工程,这都是明智之举。其实,如果能把数字出版管理也归入出版管理司,那就更好了。

生明书中就电子出版从多媒体到跨媒体的理论与实践的分析研究,给了电子出版同行很多启发,这也是近年来我们软件出版分会探讨最多的重要议题。近20年的电子出版实践已经明白地告诉我们,电子出版如果不能顺势转型,不能改革创新,就没有出路。出版物的跨媒体互动发展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其互动性体现在图书的引导性、电子出版物的多媒体、网络服务的交互性等方面。数字技术的发展为电子出版提供了更多的创意空间,而数字出版则是电子出版的发展新阶段,并不需要另起炉灶重开张。

鉴于对光盘载体过渡性的分析以及对电子出版升级发展的研究,生明同志在书本之外同时进行着由多媒体向跨媒体转型的积极实践。2008年他在我们召开的软件出版分会年会上就鲜明提出:“进一步迈向网络移动,电子出版就能海阔天空;退一步采取书盘结合,电子出版也会柳暗花明;不动步固守光盘载体,电子出版将是画地为牢。”为了实践这一想法,他顺利完成了《走近百家名村》跨媒体出版物的编创出版,受到同行的好评。现在他又在大规模地开发《江南水乡文化》书、盘、网融会贯通的跨媒体出版物。

谨此祝愿电子出版业同仁们再接再厉,不断开拓理论联系实际的新道路!

  (本文作者梁祥丰,中国软件协会出版与测试分会理事长、电子工业出版社原社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