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传承学术精神是对季羡林的最好纪念

2009-07-22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魏文彪 我有话说
7月11日上午9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季羡林先生在北京301医院辞世,享年98岁。

季羡林先生主要是研究印度学与古代印度文化、古代印度语言,这无疑是一个极其冷僻的学术领域,但是同时又是国家与学术研究需要乃至不可或缺的一个领域。研究印度学与古代印度文化、古代印度语言,无论成就多大,显然都不可能产生任何

“经济效益”,所以从事该领域研究注定是寂寞的、清贫的,耐不住寂寞,没有淡薄、宁静的学术心态,是难以在该领域及其他类似领域取得昭彰的成就的。而季羡林先生所以能在印度学与古代印度文化、古代印度语言研究领域取得丰硕成果,显然离不开其甘愿寂寞,以淡薄、宁静自守、自持的学术精神。

季羡林先生治学态度也非常严谨。据有关人士介绍,季羡林撰述《糖史》要把《四库全书》翻检一遍,其中有关糖的史料,季羡林都要一一记录在案。谢志浩称季羡林这种“笨”功夫是学问彻底性的一种表现,饶宗颐先生称誉季羡林不惜一切代价获得史料的功夫,认为其做学问具有涸泽而渔的学问风格。另据季羡林弟子张殿英介绍,在他们编撰《东方文化集成丛书》过程中,季羡林先生经常告诉他们:“做学问偷懒不行,要勤跑图书馆,勤查古籍。”这种一丝不苟做学问的精神,无疑也是季羡林自身严谨学风风格的反映与体现。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当前一些学术界人士的表现却令人不敢恭维,不但与季羡林先生的表现相去甚远,有些行为与做法甚至令人感到不齿。当今一些学术界人士搞研究耐不住寂寞,更无法抵御金钱的诱惑,甚至奉行“以学问生财”、搞学问“向金钱看齐”的思路,所以一些学术界人士到处走穴赚钱,甚至甘当利益集团的“枪手”,用自己的“研究”为利益集团牟利提供“理论依据”,丧失了作为知识分子理当具有的良知与操守。当前学术界不少人做学问不但不能做到像季羡林先生那样严谨、认真,甚至还大肆抄袭,厚颜无耻地剽窃他人的学术成果,当前高校与学术界时有抄袭丑闻爆出、一些“专家”、“教授”斯文扫地就是明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并不提倡学术界人士要“不食人间烟火”,但是学术事业要能不断取得进步与发展,离不开学术界人士所应具有的独立人格、淡薄心态与严谨治学风格。在这方面,季羡林先生通过其独立人格,淡薄心态与严谨治学风格体现出来的学术精神,对于学术界来说是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同时也为学术界人士提供了可资学习的方向。正是季羡林先生以其独立人格,淡薄心态与严谨治学风格为表征体现出来的学术精神,以及这种学术精神映衬之下当前学术界的浮躁功利,而使得他的逝世让人生发出更多而别样的感叹。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哀悼季羡林先生的逝世,很大程度上更是叹息当前以独立人格,淡薄心态与严谨治学风格为主要内涵的学术精神的不彰甚至暗淡。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审视,我们纪念季羡林先生的最好方式,莫过于学习他的独立人格,淡薄心态与严谨治学风格,传承其所具有的学术精神,让独立人格,淡薄心态与严谨治学风格在学术界发扬光大,才是对于季羡林先生的最好纪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