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些“靠不住的史料”有几种不同情况,不可一概而论。一种情况是为个人自尊讳,对于至关重要的历史真相语焉不详,甚至有意无意地误导;还有一种是为了商业利益,故意夸大其词,把严肃的历史当噱头
第一个例子是刚刚故去的季羡林先生回忆胡适时出现的。季先生在他的散文随笔集《二月兰》(作家出版社)收入了一篇“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的回忆文章。在这篇文章的开始,季先生生动地描述了他最后一次看到胡适先生的情形:
1948年12月中旬,是北京大学建校五十周年的纪念日。此时,解放军已经包围了北平城,然而城内人心并不惶惶。适逢北大建校大喜的日子,许多教授都满面春风。聚集在沙滩孑民堂中,举行庆典。记得作为校长的适之先生,满面含笑,作了简短的讲话,只有喜庆的内容,没有愁苦的调子。简短的仪式完毕后,适之先生就辞别了大家,登上飞机,飞赴南京去了。
然而,季先生在写完这篇文章后,对文章开头处所写的1948年12月在孑民堂庆祝北大建校50周年一事产生了疑惑。尽管季先生对自己的记忆能力是颇有一点自信的;但是说它是“铁证如山”,先生也觉得自己“还没有这个胆量”。怎么办呢?季先生查自己的日记,但不幸他的日记在“文革”中被抄家时丢了几本,而丢的日记中就有1948年的。于是季先生又托人查胡适日记,还是没能查到。但是,季先生从当时报纸上的记载中得知胡适于12月15日已离开北平,到了南京,并于17日在南京举行北大校庆50周年庆祝典礼,发言时“泣不成声”云云。可见季先生自己的回忆是错了。不过,季先生经过考虑对自己的回忆文章决定保留原貌不变。
季先生是这样解释他自己的决定的:“我认为,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是一个现实,我脑筋里的回忆也是一个现实,一个存在形式不同的现实。既然我有这样一段回忆,必然是因为我认为,如果适之先生当时在北平,一定会有我回忆的那种情况,因此我才决定保留原文,不加更动。但那毕竟不是事实。”
还有一个“口误”的例子是李敖在《李敖有话说》中提到的,也与胡适有关。当年李敖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胡适最喜欢的一句话是You can't beat something with nothing,但是胡适在他去世前不久给李敖写了一封信,其中提到李敖文章中引用的那句英语句子他不记得他曾说过,言外之意是说,李敖可能搞错了。为了证明自己没错,李敖专门在节目中展示《胡适书信集》里1936年12月14日给女作家苏雪林的一封信,信中提到:“当年美国大选时,共和党提出兰敦州长来打罗斯福总统,有人说,You can't beat somebody with nobody,你们不能拿小人物来打大人物,胡适说我们对左派也可以说,You can't beat something with nothing,你们不能拿没有东西来打有东西的。”有书为证,看来胡适是自己忘得一干二净了。
实际上,胡适自己也很清楚一些上了年纪的人的回忆是靠不住的。还是根据李敖的讲述,做过清朝和民国吏部高官的许世英到台湾来以后,已经九十几岁了,要写回忆录。胡适看了许世英写的回忆录,写封信劝许世英,说你说你审过杨乃武跟小白菜这个案子,现在我们一查就查出来,当时你在欧洲,怎么可能查到杨乃武跟小白菜的案子,所以你记忆力错了。为什么错呢?因为那是一个重要的民间的故事,重要的民间的审判,而你自己也正好是管国家的司法的大官,所以你会把这种事情跟你自己的记忆结合。所以你认为,当年你审过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案子。
“口述历史”有时候是靠不住的,李敖感慨地说:“我们谈到记忆力的问题,一定要以文件为准,以白纸黑字为准,中国有一句谚语啊,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也许还要加一句,烂笔头不如写博客,随时记录在眼前发生的历史。
翟华博客:http://blog.sina.com.cn/zhaih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