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走进艺术的光辉殿堂

2009-08-19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徐碧辉 我有话说
  《艺术欣赏教程》杨辛、谢孟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出版,定价:45.00元

对于现代中国读者来说,艺术欣赏书籍已经不是什么新鲜难得的资料了。大多数中国读者都可以从网上、电视、电影等各种电子媒介中获得关于艺术的基本知识,大多数名画、名曲、名作、建筑、雕塑等也都可以从网上查到

相应的资料。但是,一般说来,从网上查到的资料大多数是简单的,只有创作年代、画布尺寸(绘画)、作者姓名等非常概略的介绍。有的可能会有一点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过程,但也是如风过耳、蜻蜓点水般浮面而过,更难有精当的点评,一语中的的分析。而这些,却是由杨辛和谢孟二位先生主编的这本《艺术欣赏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的优势所在。

本书根据1994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艺术赏析概要》改编、重创而成。《艺术赏析概要》曾作为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的教材在教学中发挥过良好的作用,引起普遍好评。为了更好地适应当下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和普遍读者越来越迫切的艺术欣赏需求,本书主编组织《艺术赏析概要》一书的作者对原书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订和增补――新增了“电视艺术欣赏”一章;有的章节如“戏剧艺术欣赏”一章完全是重写的;有些章节的作者有所变化,如“引论”一章原来由杨辛撰写,这次增加了谢孟;“摄影艺术欣赏”一章原来由朱羽君撰写,这次增加了韩子善。这两章进行了二次创作,其内容均有明显增删,结构上亦面目一新。其它章节如“音乐艺术欣赏”、“工艺美术欣赏”等也都有较大改动和调整。因此,这本《艺术欣赏教程》可以看作是《艺术赏析概要》一书的姐妹篇。

本书分为十三章,第一章“引论”,总括艺术欣赏与艺术创作、艺术批评、艺术欣赏方法以及与人生修养的关系;自第二章起,分别论述建筑、绘画、雕塑、工艺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戏曲、摄影、电影和电视等十二个现代艺术门类的艺术欣赏方法,对每一门类艺术的总体特征、艺术语言(主要传达符号)特点进行了介绍。每个门类艺术除了有对其形式特征把握分析之外,都有经典作品的介绍与评析。

初读本书,我感觉有如下鲜明特点:

一、首先,作者阵容非常强大,全部由各个领域中的资深专家撰写。翻开目录,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熟悉的名字:萧默(建筑)、邵大箴、范迪安(绘画)、钱绍武、谢孟(雕塑)、李锦路(工艺美术)、杨辛、张以国(书法)、周荫昌(音乐)、胡尔岩(舞蹈)、谭霈生(戏剧)、陈义敏(戏曲)、朱羽君、韩子善(摄影)、郑洞天(电影)、刘扬体(电视)。可以看到,这个阵容从整体上说几乎囊括了中国各艺术门类中成就卓著的人物,他们甚至可以说是当今每个艺术研究(或创作)领域中具有权威性的专家。而本书的二位主编杨辛和谢孟先生,一位是北京大学资深美学教授、著名书法家,一位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著名教授。他们严谨求真、平易务实的治学风格在学界有口皆碑。

《艺术赏析概要》一书的作者写作该书时正值风华正茂,他们已在各自的领域崭露头角,有的当时已是知名专家。而现在,当写作《艺术欣赏教程》时,这些人已是各领域声名显赫的人物。名声大了,地位变了,但他们写作态度仍是一丝不苟。当本书主编邀请他们重新写作、修订时,他们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各人研究所取得的新成果进行了仔细修改,有的完全是推倒重来,使本书更具有时代精神,并能反映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最新成果。这样一个写作集体从作者的角度保证了本书的质量,可以成为当代艺术欣赏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最具权威性的版本。

二、本书结构合理,详略得当。每章大约分为三个部分:语言特征,经典作品分析,欣赏方法。首先对每门艺术的语言符号进行总体介绍,然后是对该门类艺术的经典作品的赏析,最后,概括说明欣赏该门类艺术的具体方法。既论述到各门艺术的独特的形式特点,也注意把它们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下去解释,使读者对各门艺术的主要形式特点和每种具体艺术作品的历史文化内涵有基本的把握。

比如建筑艺术。首先介绍了建筑的基本特性:它有物质和精神双重性。从精神性来说,可以分出三个层级:与物质功能紧密相关的功能美,它重在安全与舒适;作为中间层级的形式美,重在“悦目”;最高层级的表情与感染力,重在“赏心”。随后,它对建筑艺术的语言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从形式上看,建筑有面、体形、体量、空间、群体和环境诸因素,这些因素相互配合,构成建筑艺术的整体效果。同时强调,建筑作为一种实用与艺术结合的典型形式,具体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它是人类物质生产水平和精神发展状况明确而具体的衡量尺度。在“建筑艺术作品欣赏”一节里,本书选取了世界历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作品予以介绍、点评。这些作品包括了古希腊时代的帕特农神庙、西方中世纪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时代神权与人性的矛盾冲突与融合的代表性建筑、伊斯兰建筑、中国皇家建筑及园林、中国古塔等等。一般读者读后基本上可以了解世界建筑史上最主要的作品风格及其人文内涵。书中也例举朗香教堂对现代建筑艺术做了精到的介绍。鉴于现代建筑不仅在材质上与传统建筑有巨大区别,从建筑风格上也完全不同于古典建筑,笔者以为,如能再介绍一些像悉尼歌剧院、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这些典型的现代建筑,抑或更有助开拓读者的视野。

三、从内容上看,本书虽然是面向一般高校大学生的普通读物,却不乏作者的真知灼见,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见解。比如,在“引论”中,作者不但从艺术欣赏与艺术创造的关系、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的关系、艺术欣赏的具体方法等方面引导读者走进艺术的殿堂,使读者对于艺术欣赏与创作的关系、作者(画家、音乐家、雕塑家等)与读者(欣赏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而且特别强调指出,艺术欣赏与欣赏者本人的人生修养、道德情操、生命境界有莫大的关系,专门用一节的篇幅论述了“艺术欣赏与人生修养”之间血肉相联、密不可分的关联,作者指出,“艺术修养说到底便是一种人生修养。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欣赏就是欣赏者对自己的人生和生命的欣赏。”(第14页)强调欣赏者在整个艺术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是现代美学的一个鲜明的特点。从罗曼・英伽登开始,便强调欣赏者是整个创作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在英伽登看来,欣赏者心目中形成的审美意象乃是客体的审美属性和个体的审美经验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在个体的审美经验之中,通过感知、情感、想象和理解,再创造出来为自己欣赏的对象。在审美者这种情感和想象的丰富展现中,艺术作品得到它最完满的实现。作品诠释学的代表伊赛尔认为,作品不过是一系列对读者本身的暗示,它邀请读者来构成它的意义。是读者使纸上的黑色符号变成具体的文学作品,没有读者的参与就没有作品。读者的阅读过程始终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一个多层次上同时进行的复杂活动。作品必须能够使读者对自己的阅读习惯产生一种批评意识,破除阅读习惯的阅读密码,产生新的密码。当然,反过来说,好的作品必须留有空白和余地让读者去填充,使读者能够通过阅读产生一种崭新的自我意识。这里隐含的逻辑前提是:我从作品中得到什么东西取决于我放进去些什么;是阅读活动使我变成了某种主体,但我必须首先是这种主体才能进行阅读活动。虽然,在一些人看来,这里有自相矛盾的意味,但是,正是这种“自相矛盾”深刻地揭示了艺术作品与读者(欣赏者)之间的这种相互关联的关系:读者(欣赏者)首先必须通过各种方法和渠道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从而使自己成为艺术欣赏的主体。因此,提高人生修养,升华自己的生命境界,就成为艺术修养的一个前提,同时也是结果。这实际上是一种良性循环:读者越具有丰富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欣赏经验,便越能被真正的艺术作品所打动,因为他可以直感地把握艺术作品的精神,被它吸引,为它所感动,从而与艺术作品之间发生互动交流;反过来说,读者越多欣赏作品,便能积累越多的艺术经验,便越具有高的艺术欣赏水平。因此,本书把“艺术欣赏与人生修养”作为单独的一节列出来,强调人生修养对于提高艺术欣赏趣味的必要性,强调欣赏实际上是对读者自己的阅历、人生经验、审美修养、艺术趣味的“自我欣赏”,这在当代艺术走向泛滥、“怎么都可以”的时代背景下,特别具有针对性与现实意义。它可以提高读者的审美趣味和鉴别力,在众多的形形色色的艺术“创新”潮流中保持冷静和清醒的头脑,从而鉴别真正的艺术创造与盲目的追新猎奇。

四、从行文特点上看,本书文风简洁,风格清新,读起来如行云流水,干净明快,深入浅出,体现了“大家写小书”的特点。作为一部普及性的艺术欣赏教程,本书对每门艺术的材质特点、主要形式、历史发展及主要代表作品都作了介绍。考虑到本书是一部艺术欣赏入门著作,因此,这些介绍文字简洁,观点突出,使读者能一下直入要害,尽快把握该门艺术的主要特征。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行程中,积累了太多的艺术成果和经验。要把这整个厚重的历史浓缩到一本不到四十万字的著作中,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本书图文并茂,内容翔实,文风明快,是带领初学者走进艺术殿堂的上佳读物。但是,作为汇集了当代艺术领域诸多大家的这本《艺术欣赏教程》,仍然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由于成本所限,本书插图一律采用黑白图片,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其次,本书个别地方的外国地名、人名或概念与通译法不同,最好能在译文后面附上原文,方便读者查阅;有的文中加引号的引文没有注明出处,应尽可能注明出处;最后,作为一本艺术欣赏著作,从文字上也许还可以更活泼一些,“艺术”一些,更接近于它所介绍和讨论的对象。当然,这些意见只是一种个人见解,难免有求全之嫌,尚请杨先生和谢先生以及各位作者见谅。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