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了什么事情,眼前一亮的时刻;为了什么样的人,怦然心动的时刻;为了哪一个细节,常常默默地回想……
已形成一种习惯了。
当无聊的时候,就去读书;当有点感觉的时候,就去写作。日积月累,也就多少有点属于自己的东西了。还想把这些馈赠给朋友,赠给
这些时光的碎片,这些零星的记忆,这些影响自己的书……
2
一个过惯了平庸生活的人,有时还会被英雄的字眼所打动。
喜欢看点杂书,且杂书不杂,有纯粹的情结。自言自语着一句话:英雄被瓦片击中。
英雄是传奇式的人物。阿喀琉斯的后裔,英雄皮洛士,一生南征北战,出生入死,最终没有死于强敌的刀剑,却在攻占一座城池时,被一位老妇人从屋顶上投掷的瓦片击中头颅,死于非命。时在公元前272年,他只有40岁。
刀剑易守,瓦片难防。
我提到的杂书,叫《100名画:古希腊罗马历史》。短文是从普桑的一幅油画引申而来的。
3
英雄是一个既复杂又单纯的词。相对于战场上的英雄,我更敬重那些文化意义上的英雄。
公元814年,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大帝去世。1814年,拿破仑去世,一千年后的几乎同一时刻。他们能算得上是英雄吗?
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是因拿破仑而写的,但贝多芬最终否定了是写给他的。在贝多芬的眼里拿破仑已是独裁者。鲁迅写《拿破仑与隋那》。在鲁迅看来,杀人者不是英雄,救人者才是。
拿破仑是大灾星。隋那是谁?汉语通译为琴纳,英国医学家,牛痘接种的创始者。
英雄是拯救者,不是征服者;英雄是创造者和建设者,不是毁灭者和破坏者;英雄是仁义之人,不是暴力之人;英雄是维护和平的人,守候美好的人……
4
一部好看的诗歌史,也无不是一部诗人的英雄史。诗人将美推向一种极致。
英雄是一种精神,一种气节,一种出污泥而不染的风格。
屈原是英雄诗人的开始,向死而生……爱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唐代是英雄诗人辈出的时代。毛泽东欣赏的“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是强力诗人,也是英雄诗人。
王楼赴召,悟透生死。李商隐在《李贺小传》中说:“长吉将死时,忽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版,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长吉了不能读,焱欠下榻叩头言:‘阿母老且病,贺不愿去。’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少之,长吉气绝。”
幻觉也罢,梦想也罢,诗人是通灵的。“雄鸡一唱天下白。”
宋代有“醉里挑灯看剑”的辛弃疾,之后又有慷慨赴死的文天祥……有英雄情结的诗人,还有很多。
近现代有“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龚自珍,有做了“最后讲演”的闻一多。
5
我还会想起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张店的南郊,在废弃的厂房边,在一个人的春天,默默地诵读英国诗人拜伦和雪莱的诗歌的情景,在懵懂地憧憬着什么……
以后,希望是在以后的。现在就是那时候的以后。前方,也就是现在前面的一个地方。并不遥远。
浪漫主义的大师,都是后生追认的。拜伦只活了36岁,雪莱仅活了30岁。他们在世的时候,除了诗歌和爱情,对自由的向往,还有什么?
拜伦,“爱情会因为绝望而更神圣。”英勇的斗士,为希腊的民族解放而舍弃优越的生活。他写到的她是谁?《她走在美的光彩中》:“她的头脑安于世间的一切,她的心充溢着真纯的爱情!”
雪莱,比拜伦小4岁,却早两年去世的诗人。他的传记,他的爱情经历,他的《西风颂》和《给云雀》,记忆是深刻的。他说:“给我一只金笔吧,让我靠守一树花,在明媚的飘渺的境域。”穆旦的译文优美,你听:
好像是一个诗人居于思想的明光中,他昂首而歌,使人世由冷漠而至感动,
感于他所唱的希望、忧惧和赞颂
我曾经固执地以为诗人要有诗人的样子。你看那种英俊,那种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诗人气质,与生俱来。别的不好说,诗人是要以貌取人的。
6
还有两位俄罗斯诗人普希金和莱蒙托夫。如果说对拜伦和雪莱的热爱,犹如对盛夏的热爱,那么对他们就是对严冬的热爱。
玫瑰的盛开与凋谢,雪花的漫舞与飘逝。
普希金,他的名字就是诗歌。有时候,当往事的回忆,穿过漫漫的时空,失去的已失去了,有什么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他说:“我宁愿自己的作品长生,而舍弃我灵魂的永恒。”他做到了。
当我翻开一本50多年前出版的《普希金诗选》,我记住了这样的诗句:
他们还适于谈说爱情,而我们已到了诽谤人的年龄。
普希金死了,死于决斗。只有38岁。在悲愤和忧郁中,莱蒙托夫为他写出了诗歌《诗人之死》。四年之后,莱蒙托夫同样死于决斗。年仅27岁。生前他在写给女友的一首诗中说:“我生来,就是为了要整个的世界,来做我的胜利或者死亡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