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题这个词,常常在生活中更多,记下了便能生趣,忘了,也就可惜,其实,有时忘了,比丢了钱包还可惜。钱是什么,有人说钱是王八蛋,说这话的人,多是用很糙的话表明:“老子有钱了,不把钱放眼里了。”其实,这号人如果一旦没有了钱给他壮胆,也许他什么都不是,打是亲,骂是爱,这样骂钱的人,真是把钱当儿子看了。走题了,
生活中,我们这样的发现,常常是突发性的,没有准备,一触即发,想过了,有时就忘了。不像开会,一切都是充分准备好的,会议议程,事先发出会议通知,谁发言,谁主持,谁采访,谁报道。现在的会议,百分之九十是“排演”出来的,一切都在会前事先精确计算过,没有意料之外的事,有了叫“失误”,不能“跑题”,出现了跑题,主持人要打断发言,调整回到准备的方案上来。这样的会我们见多了,也就忘了问一句,有必要吗?开会是大家聚到一起商量,或是研究,或是交流,总之,原意的“会议”应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现在百分之九十的会议,是一种事先排演好的“程序”,所有人的讲话,甚至主持人的讲话,都是事先打印好的,只是到会场来走一个过场。同样的事,在戏台上叫排演,换到会场上了,就叫“开会”,其实,也是一种排演,说正面,叫仪式化,也就是老百姓的口头禅“走过场”。过去,传播方式不发达,许多会是必不可少的,比方说要传达文件或上级讲话,这是信息由上往下,比方说要汇报情况,这是信息由下往上。现在这种信息的渠道十分便捷,电话、电视、电传、网络,在全部信息传输完成后,还要“开会”,就是另一种味道了。比方说,领导讲话后,机关要传达。一把手念一遍讲话稿,各部门再开会由各部门某领导再念一遍,然后各小组再由小组长念一遍,直到听的人对上级首长的讲话,从“关心和拥护”变成“厌烦和麻木”为止。从效果来讲,可能百分之九十的人会有以上的经验。为什么会这样呢?只有一种需要,某些会议召开者,需要用这种方式向上面证明“高度重视”首长的讲话,“原原本本”“层层传达”首长讲话,(至于按不按照上级首长的讲话干出实事来,一般没有下文)这种不求实效只求形式的方式叫:“仪式化”。有些仪式化的会是必不可少的,比方说庆祝国庆,用此仪式彰显爱国主义,比方说清明祭扫陵园,用此仪式怀念前人功绩先烈精神。现在仪式化的会太多太滥,真是资源和时间的巨大浪费。就说最常见的“作品研讨会”,有些作品,不仅读者没有机会读到,连来开会的人也没有读:“对不起收到请柬太忙,没有读大作,但是我还是要来的,来祝贺会议成功!”会议是成功了,他的发言同时证明了作品没有人想读是彻底失败了!这当然不是黑色幽默,这样的发言我们几乎在每个研讨会上都能听见。
我绝对不是反对开会,因为开会也是一种产业,如果从经济领域来看,更是如此。我只是想说,开会给我的触动往往是“跑题部分”更强烈。就拉动国内消费而言,开会更是一种消费,同乡会与同学会之类的会,大家乐此不疲,就是因为这类会重在消费而不是仪式。会议拉动消费,往往在会议的非报道性活动方面,开幕式与闭幕式之间的观光、参观、学习、采风、考察、交流、实习、观摩等活动项目。除了各自专业项目的考察之外,还有共性的观光。这一二年就是看古村落和老镇子,这个过场是一定要走!前些日子开了几个不同的会,竟然在不同的地方都看不同的老房子古村落,让我不得不跑题想一想为什么?一想大悟!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大家都住古镇老街旧房子,于是一旦有机会开会观光,便去新区新村看新房子,什么华西村啦,什么大丘庄啦,总之喜新厌旧看新鲜风景。当然要加上一个标题:学习改革开放的典型。到了这两年,大多数的人都住进了新城镇新小区的新房子,各地方,原先经济落后,没有实力开发的偏僻地区,在“过了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镇;过了一镇又一镇,镇镇像农村”的今天,到处叫“花园”叫“豪宅”叫“普罗旺斯”,其实都像是一个模式扣出来的“城乡一体化”。精明的观光业,突然发现那些被遗忘的落后村落的新的“剩余价值”,请几个洋人,弄几张证书,于是就把各种会议人员拉到这些穷乡古村看破房子。早年住旧房,出差就看人家的新房子,这两年住新房,出差就看人家的旧房子,花的都是会议费,不自己掏钱,自己掏钱来这种地方?“你当我脑子进水了?”
这种可开可不开的会议,想来就是两条,一是“仪式”(表明我们认真)二是“过场”(会后顺便参观学习)。能解决多少“提高认识”的精神作用,我持保留态度,但在拉动“国内消费”方面从来是成效显著,尽管这种成效好像有点跑题,但总比没有好。这是我最近一次开会后,“跑题”后的领悟,走笔写下来,与君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