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我看《望长安》

2009-09-09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陕西省西安市 高建群 我有话说
几个兼职的电视人,干了一件堪称伟大的事情。这就是10集专题片《望长安》的制作。我对该片导演说,这个东西,放在陕西,放在全国,都在最好的行列中的。对于电视片,我算懂一些。我曾经参与过十二年前央视10频道开播前的策划,该频道《探索与发现》栏目片头上那“在已知的领域里,我们重新发现;在未知的领域里,我们初
次发现”这句话,就是我为他们即兴写的。

记得当时,时任广电部长的孙家正,将新疆作家周涛、北京作家毕淑敏,还有陕西作家我,召集到央视的梅地亚中心,由后来担任央视12频道“道长”的童宁领衔,要在10频道开播前拍一个专题片,该片名为《中国大西北》。孙部长说,中央领导在看了一个八集英国纪录片《失落的文明》后,彻夜难眠,于是给他打了个电话,问咱们中国能不能拍出这样的片子。孙部长说他当时就表态说,能拍的,咱们有个古长安,有个大西北,拍出的肯定比英国人的要好。咱们的历史久远。

记得在策划会上,孙家正说,现在说真话不容易,但是,我希望同志们在这个片中,不要说假话。后来,《中国大西北》折腾了两年多,我的足迹跑遍了陕甘宁青新五省区,但是,片子播出后,虽然也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奖,但是作为该片总撰稿之一的我来说,总觉得不尽如人意。我在北京见到了孙部长,我说,这个片中,既没有说真话,也没有说假话,全是废话。记得后来,央视社教中心的负责人高峰请我吃饭。这个高峰,就是在《望长安》中担任解说的高峰。

有了上面这个前提,读者就明白了,我赞美《望长安》的话,确实是有感而发,是很负责的话,而不纯粹只是溢美之辞。其实我对《望长安》的肯定和赞美,也是因为自己当年没有能落实孙部长的意图,而今天这一拨有文化责任感的电视人,将这个意图圆满地完成了。因此我就向他们学习和致敬。

十集专题片《望长安》,洋洋洒洒,一路表来,将这千古帝王之都古长安,如数家珍,翻了个底朝天。导演是罕见的高明。导演的高明之处在哪里呢?他采用的叙事方法和结构方式,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那种“散点透视”。他不拘泥于逻辑,他反对从其罗列的视角形象中得出引申的意义。他只是一盘菜,又一盘菜,一盘一盘的大餐端到你的面前,不求它们之间有什么逻辑的联系,仅仅表述就够了。这正是一个聪明的艺术家所应当采取的表现手法呀!中国的电视片真的以《望长安》开始,从一种政治抒情诗叙述方式转变到小说叙事方式上了吗?我希望有专家去研究它和总结它。

“散点透视”是传统绘画的一种技法。在有了摄影,有了电视之后,绘画艺术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回答是有必要的,而且是大大地有必要。这奥秘就是有一个“散点透视”。山水在画家的笔下,大小由之,任意裁取。可以将汴梁东京的市井百态缩到一个尺幅上,可以将万里长江也缩到一个尺幅上。不是按比例来缩,而是可大可小,可前置可后移,可夸大可省略,全由操作者的匠心所定。

《望长安》这样散漫道来,其实散而不散,有一个大底盘长安城在那里,所有的舞蹈都是在长安城这个大底盘上舞蹈。好在长安城有如此多的家珍,因此导演像变魔术一样,从口袋里一件一件给你掏着,馋你,让你羡慕。而这个掌故与陈设,当它们变成视觉形象以后,又给了我们许多的视觉冲击,许多的知识含量。

你千万不要以为这种散漫无度是编导在放羊,不是的,他是最精明的人。他把那些点睛之处,那些他要表达的主观意图,借助片中出现的这几十个学者、专家、作家的口中说出。这样他自己既不夸口,观众也乐于接受。从这个意义上讲,编导把这些所谓的名脸名嘴们,都当成了他手中的一件道具使用。

《望长安》中的解说词,也写得漂亮极了。我原来总以为只有我才能写出这么深刻睿智、举重若轻的中国方块汉字,现在看来,真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了。我对文学的最高要求是六个字:简洁、直接、深刻。在这里我想说,杨晓民先生在解说词的撰写中,都做到了。

那高峰的解说,也精到极了。央视真是一个藏龙卧虎的地方。那语吻,真诚、厚重、沧桑、睿智,且有一种现代感。过去常说,赵忠祥解说得好,后来又说,任志宏解说得好,看来现在要说,高峰解说得好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