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06年出版《技术史研究十二讲》之后,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于近期推出了张柏
《技术的人类学、民俗学与工业考古学研究》以2008年5月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行的第二届全国中青年技术史研讨会的主题报告为基础,又诚邀数位国内外专家贡献文稿,汇为八讲,再加入二位主编说明主旨的长篇引言,最终辑成此书。作者们分别从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与工业考古学等新视角,考察了国内技术史学者过去关注不多的日常技术、身体技能与操作、民间工艺、民间信仰、地方知识以及近代工业遗产研究与保护等问题,从技术自身和社会、文化多层面深入探讨了中国的技术及其历史文化背景。我相信,它的出版,对促进中国技术史学科的发展,对推动技术文化新理念的传播,都将发挥积极作用。
该书可分为两个部分:前五讲是有关中国技术的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方面的研究综述、案例与专题研究,后三讲是有关工业遗产(也称产业遗产)和近现代技术史的研究报告与文章。
第一讲题为“中国的技术民族学:一种所在地规定”,是德国柏林工大中国科技史与哲学中心主任傅玛瑞(MareileFlitsch)教授最近为《技术史》期刊的“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技术”专刊写的导言,首次被译成中文发表。她回顾和介绍了欧美民族学者和技术史学者研究物质文化的历史和主要思想与方法,简述了近年来西方与中国学者对中国日常物质文化技术的民族学研究,并专门介绍了大众汽车基金会资助项目“中国人日用技术史与日用技术民族学”框架内的6篇专题论文(其中5篇收入到上述专刊中)。这6篇论文的题目分别是:1.靠一个轮子上路――前工业时代的中国独轮车人力运输;2.手和足的束缚20世纪早期的妇女劳动和缠足;3.电力的困境――处在政治意识形态和技术教育夹缝中的中国北方乡村电气化;4.界于革命的禁欲与经济压力之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服装社会定位面面观;5.牛皮船的终结?――对青藏高原渔业工人技术变迁的几点看法;6.自行车进入中国的漫长道路:1860-1940年间自行车作为一种外来文化技术被接纳的过程。通过这些选题,可以了解西方学界关注中国技术的视角和问题点。傅玛瑞主张透过技术民族学来认识中国的物质文化和实践知识,进而重构中国的日常生活史,进一步发掘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社会-技术关系。
第三讲朱霞博士的“云南诺邓井盐技术、民间信仰与风水观”一文,则以云南云龙县诺邓村的井盐生产及其技术为个案,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辅以文献资料,描述和分析当地卤龙王信仰及其盐井的祭祀仪式,说明了井盐生产技术与民间信仰的密切关系,并进一步探讨了由技术因素和文化因素交织而成的地方知识系统。
第四讲“西南地区的犁与犁耕文化”是日本东海大学渡部武教授的一篇学术力作。他认为:“犁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调查犁自身的构造和功能上,气候和土壤条件、作物栽培的种类、拉犁的挽蓄、犁的系架技术、耕地的分配方式和税制,甚至村庄的形态都会和犁这一物件发生某种关系。犁象征着与风土密切联系的文化。”该文还通过对少数民族的犁、汉族的犁与印度的犁的比较,分析了犁耕技术的传播与人口迁移、各民族人员交往、贸易往来等因素的关系,说明了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的互动对犁耕技术的影响。
该书第二讲为“广西贡川造纸技术的人类学研究”,第五讲为“西藏甲米水磨与糌粑食用礼俗”。这两篇在田野调查基础上完成的论文,都引入了人类学、民族学的方法,注重从他者的眼光观察传统技术,关注地方性知识,予技术史研究者以方法上的启发。
工业遗产保护是国内媒体最近两年关注的话题,但国内学者相关的理论探讨却很少,存在许多学术空白,亟待开展研究。近代建筑多属工业遗产,它们是近代建筑史研究的主要对象,因此也较早受到建筑史学者的重视,相对来说研究成果比较突出。第六讲“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研究与遗产保护”回顾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三个阶段及其主要工作与成果,阐述了中国近代建筑的特性、分类、特例与价值,探讨了近代建筑遗产的保护问题,主张对数量庞大的近代建筑遗产必须分级、分类,按照不同种类和级别采取不同的保护、利用(再利用)或废弃的对策。
第七讲梁波研究员的“作为技术史研究方法的产业考古学”一文,主要探讨产业考古学与技术史的关系,并对产业考古学的学科建设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拙文“工业考古学与工业遗产保护”被列为该书第八讲。文章概述了欧美和日本建立工业考古学与保护工业遗产的历程,阐释了工业遗产的概念、范围与分类,提出了中国工业遗产的范畴,并探讨了中国工业遗产的评估标准问题。该文最后列举了亟需展开调查研究的工业遗存,包括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天津、青岛、昆明等城市的近代工业项目,20世纪中叶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铁路与机车等设备与相关设施,等等。
技术是在复杂的环境中产生、提高和传播的,因此,技术史学者就不应该孤立地去看待技术。将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与工业考古学的方法引入技术史研究,将有助于更全面、深刻地认识技术及其历史。另外,对于人类学、民族学等领域的学者,本书也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