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昕
“陈昕真正是个弄潮儿”,这是一位业内人士对他的评价。弄潮首先要会“观潮”,有远见卓识,分得清潮头和泡沫。其次要有能力“弄潮”,稳健、沉着
陈昕的人生之路和出版之路都是这样,他总能准确把握时代经济发展的脉搏,对于社会历史发展趋势,他总是多看三步,却不冒进,只早走一步,准确地引领潮流。
作为中国第一代由市场经济催生的出版人,陈昕的经历几乎反映了上海出版现代史的变迁。共和国出版史将记住陈昕的第一件事,是“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当时,陈昕是上海三联书店的总编辑。
在此之前,他是学林出版社唯一的经济编辑,曾经花7个月时间编一本书,也曾经写一万字的立选报告,力荐一本助教写的、由论文催生而成的专著,1986年《国际竞争论》由陈昕力主出版,次年便获得中国经济学领域最高奖:孙冶方经济科学著作奖。
在上海三联,陈昕推出了堪称中国现代经济学术史上里程碑的“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当今中国最顶级的经济学家,林毅夫、刘世锦、李扬、张维迎、樊纲、盛洪……基本上被这套丛书“一网打尽”,他们现在是赫赫有名的大牌经济学家、政府高官,或商界巨子,当年却都还是默默无闻的学子,难以想象陈昕以如何独到的眼光发现并成就了他们。
当年,举凡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宏观经济运行、微观经济运行、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价格机制、收入分配、资金流动、国际收支、汇率机制、金融体系、货币政策、国际贸易、企业改革、财政体制、对外贸易、农村改革、劳动力流动、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等在这套丛书中都有分量颇重的专著予以研究分析,而且大多数都是中国第一部研究该问题的著作,所以一出版就反响巨大。
历史给了中国出版机构成为经济学新思想组织平台的机会,上海三联抓住这一稍纵即逝的机缘,促成中国经济学从传统向现代转轨,造就了一批一流经济学家,形成了非严格意义上的“三联学派”。
1991年,陈昕转任香港三联书店总编辑。地方和制度变了,但他对时代和社会经济形势变动的敏锐没变。他观察到香港进入后过渡期时面临的两大过渡:由英国管治过渡到中国的特别行政区,由新兴工业化经济过渡到成熟的发达经济。香港需要对此巨大变化有所应对。他先后推出“走向1997的香港经济”、“现代政治透视”、“国际?望”等近十套丛书,都是针对香港现实之“症”下的“药”。香港出版史少不了陈昕这一笔。
1993年,陈昕回家乡出任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主持了包括百卷本《中华文化通志》在内的几十套大型文化工程。更引起业内关注的是:当时中国出版业正面临从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从那时起,出版业的很多重大问题都是他第一个提出并主导解决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陈昕在上海人民和世纪集团的每一次大动作,都是中国出版业发展的风向标。
陈昕早在1996年就呼吁成立出版集团,并开始起草具体方案,他考察了欧美日几乎所有大的出版集团,思考适合中国的发展模式。1999年,中国第一家出版集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成立。2003年世纪集团被列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后,一举一动都成为业界的焦点和范本。他率先开展发行整合、现代物流、动漫制作、数字出版的改革与拓展。2005年11月25日,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整体转制为全国第一家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陈昕具有国际视野,对社会生活的变化敏感,又具有经济学素养,这使得他对产业发展趋势的变动明察秋毫、洞若观火。这是他总能开风气之先的原因。但他本人更愿强调,优秀的出版人需要文化担当和责任心、使命感,又要有务实的态度,商业运作的精明干练。
世纪集团实现了陈昕的文化使命,是他出版理念的陈述,理想的实现。目前,集团正向数字化出版方向挺进。陈昕透露,他们的手持电子阅读器已经研制成功,今年底明年初将投放市场。它可手写输入,内置新版辞海和两百种专有出版权的图书,另外有2万种书供收费下载。这将是全世界第一款由出版人自己设计的阅读器。
陈昕认为,从长远来看,电子阅读器将逐步取代纸质书籍,但电子阅读器与图书仍有相当长时间的共生阶段。他要占据先发优势,将蛋糕做大。世纪集团致力于数字出版新业务的发展,一旦新的盈利模式稳定,需要资金扩张市场时,会在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方式上市。
未来的路还很漫长,但陈昕走得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