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张炯综合60年新中国文学的发展,认为其巨大成绩和贡献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它使我国文学大步走向了人民文学的时代;其次,推进了我国文学的现代化和民族化;第三,把我国文学的思想性提到了新的高度。《文艺争鸣》主编张未民指出,我们正在面对一个将中国当代文学60年重新历史化、整体化的时刻。当前的当代文学研究,应当力求突破以往的思维定势,发现和思考一些新问题,如:如何处理前后30年的关系、以“人文精神”作为衡量当代文学创作的标准是否合适、学术界对当代文学创作的评价是否过低等等。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博导杨匡汉指出,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应当有一种整体思维。北京大学教授陈晓明提出,新中国60年的文学应当理解为中国人民在建构民族国家过程中的一种激进的现代性的诉求,这种中国的现代性经验是非常独特的,它与西方现代性之间构成一种强大的张力,在文化上有其自身的依据和期待。其意义正是在于:在西方体系之外,创建了独特的、属于中国自己的、现代性的文学。对文学现状与具体文本的透视与分析,因为更能体现研究者的学术个性,历来是成果丰硕、新观念和新方法不断涌现的领域,本次会议也不例外。评论家白烨提出当代文学“三分天下”的观点,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强烈反响。他指出,在最近30年里,当代文坛已经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以文学期刊为阵地的传统性文坛(或者就叫主流文坛)、以市场运作为手段的市场性文学(或者叫大众文学)与以网络传媒为平台的新媒体文学已经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与此相应的,文学批评领域也出现了“三分天下”。体系分裂和共识破裂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白烨呼吁“三分”的圈子之间应当相互交流和了解,以期实现良性互动。
研讨会上,有不少学者对当代文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怡指出,文学问题的讨论中出现了某些空洞化、空虚化的趋势,并且存在很多伪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博导程光炜和南京大学教授张光芒则指出当代文学创作有脱离现实生活的倾向。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从《红岩》里甫志高买牛肉干的一次消费行为谈起,将《三千里江山》中解放军司机对未来巴士车和苏联电影的憧憬与《鲁迅2008》的消费悖论联系起来,巧妙地揭示了在当代文学叙事中,被抛弃的消费者身份与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文化身份认同之间的复杂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