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清华国学尝试“体制特区”办院模式

2009-11-04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洪波 我有话说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成立大会于11月1日举行。成立大会上,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和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共同为国学研究院揭牌,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宣读了聘请陈来、刘东担任正副院长的聘书。汤一介、杜维明、李学勤、阿里夫・德里克(美国汉学家、俄勒冈大学教授)、罗多弼(瑞典皇家人文、历史与考古学院院士,北欧孔子学院
院长)等国内外学者,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汝信、光明日报社总编辑苟天林、中国出版集团总裁聂震宁以及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等在大会上致辞;何炳棣、饶宗颐、余英时、谢和耐(法兰西学院院士)、土田健次郎(日本早稻田大学副校长)等著名学者也发来贺信、贺电,表达了清华大学成立国学研究院的祝愿。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成立备受瞩目,而研究院将如何办,亦成为成立大会以及11月1日至3日举行的“清华国学院的精神”研讨会上大家关注的焦点。

接续老清华国学院的精神

在清华的历史上,1925年曾成立清华研究院国学门(亦通称清华国学研究院),1929年停办。在短短4年内,清华国学院培养出了王力、陆侃如、高亨、谢国桢、徐中舒、姚名达等数十位一流学者,而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等四大导师的学术成就更是被后人津津乐道。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被视为老清华国学院的恢复和重建。顾秉林指出,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成立是新时期以来清华文科恢复重建的又一重大举措,研究院将秉承老清华国学院的精神,努力接续上世纪20-40年代清华人文研究的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国学研究取得新的突破。“老清华国学院的重要精神传统之一就是学术独立的精神。陈寅恪先生为王国维先生撰写的碑文中提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集中体现了那个年代清华学人的精神品格,是老国学院留给我们的至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今天仍然要提倡独立思考,学术自由,‘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敢于突破思想的束缚,尊重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大胆探索,促进创新,‘明其道不计其功’,真正站在时代的前面引领社会思潮。”顾秉林说。

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中心主任汤一介教授认为,清华大学国学院是老清华国学院“无形的延续”,而“这种延续主要是学术文化精神的延续”。他说:“老清华国学院的学术文化精神是什么呢?可能有种种不同的说法。但我认为,陈寅恪先生说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应是老清华国学院学术研究的真正命脉所系。没有自由的思想,学术文化就根本谈不上创新,甚至把有价值的传统都给丢失了;没有独立的精神,学者就无法为自己找到安身立命之本,精神亦无所归宿。”

追求国学研究的“开放性”

老清华国学院的另一个特点是学术风格上的中西合璧。四大导师以及李济均有很深的西学造诣,梁启超是那个时代向国人介绍西学最有成绩的大家,王国维对康德和叔本华做过精深研究,陈寅恪掌握多门外语并精通国际汉学,赵元任和李济分别从西方引进了现代语言学和考古学。顾秉林指出,老清华国学院的成功,开放、包容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新的清华大学国学院也要“向国内外同行开放,努力建设一个一流的国际化的学术交流平台”。陈来则表示:“清华大学国学院的宗旨是‘中国主体,世界眼光’。‘世界眼光’就是我们从老清华国学院继承的观点。我们研究中国文化,不仅要吸收国际汉学的成果,达到国际汉学的水平,还要吸收西方一流的人文学、哲学、社会学所有的营养,从而做出更好的研究成果。”

海外学者对清华国学院有同样期待。阿里夫・德里克希望中国国学研究能有开放式的海纳百川的胸襟,同时他也希望中国学者能够“将中文学术中的洞见和方法带入整个世界的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中”。杜维明则认为:“一方面,中国学人应继续体悟西方现代启蒙思想中所蕴含的普世价值,如科学和民主,为中国走向世界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不懈地发掘自家的无尽宝藏,并使其成为具有全球意义的地方知识。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的对话。”

据介绍,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将设立“梁启超讲座”、“王国维讲座”、“陈寅恪讲座”,邀约世界上文、史、哲等领域的著名学者,围绕特定的专题,来清华进行较长时间的讲学和研究。加拿大著名哲学家查尔斯・泰勒已接受清华国学院的邀请,将来华讲学。

打造体制改革的“特区”

谢维和告诉记者,清华大学将把国学研究院作为体制改革的“特区”来建设:国学研究院为校属、跨院系的研究机构,研究人员在国学院,教学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的各个系里;将着力打破学科壁垒,推进跨学科、高精尖的研究;除了专任教授,还将吸引兼任教授、客座教授、访问学者、博士后学人等来清华进行讲学或研究;国内外学者也可自带经费,在经过院学术委员会批准后,到清华国学院开展研究。

“既然是‘特区’,就没有成例可循。如何把国学研究院办好,我们也还在摸索。”陈来表示。

近年来,在国学热的背景下,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相继成立了国学研究院,虽然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成立比较晚,但由于它顶着老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光环,故而格外受到学界的关注,被海内外同行寄予厚望。“清华大学办国学院有传统,也有条件,可谓名正言顺,但能否做到实至名归,还需要时间的检验。”一位参加清华大学国学院成立大会的学者这样告诉记者。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