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难得“悔省”

2009-11-04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张梦阳 我有话说
上世纪90年代初,《光明日报・文荟副刊》主办以“永久的悔”为题的无奖专题征文,开篇是季羡林先生的《赋得永久的悔》,每读过一篇,我就珍藏在文件夹中,不时取出悉心体悟。一直到现在,我的藏报中还保存着“永久的悔”的报纸,虽然纸张业已泛黄,仍然视为珍宝。后来听说征文结集出版了,就到书店寻购,然而始终没有买
到。谁知就在两天前,我竟然收到再版《永久的悔》(人民文学出版社),不禁欣喜若狂,如获至宝。重新细读,如见故人。

小蕙在再版序《人生难得一痛悔》中说:这“的确是一本内容非常特殊、随着社会心态的巨变而再难现身的书。七十几位作者,基本都是文化界著名、知名的专家和作家,他们以‘永久的悔’这个绝佳的人生角度,打开回忆的闸门,反思自己的生平,袒露个人的秘密,剖析隐秘的灵魂。”“征文虽然‘无奖’,然而由于荒煤、冯牧、公刘、叶君健、叶楠、邓云乡、张中行、季羡林、吴冠中、马识途、李国文、张洁等多位大家的倾心鼎助,掏心窝子地捧来泣泪泣血泣灵魂的至文,一时间在读者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我完全赞同这发自肺腑的的真言!而我又要把她所说的“痛悔”,换成我要说的“悔省”。世间没有后悔药。已经做过的事情,就像泼出的水,想收回来是不可能的。所以,“悔”往往是“永久”的,消不掉,抹不去的。但这并不是说人们没必要后悔,而是说,人应该通过对已往错谬的痛悔,反省自己,升华自己。“悔”,是为了“省”,为了当下能够引以为鉴,在现实中不再重犯以前的错谬,而不是陷在痛悔中不可自拔。

“悔”虽然不能等同于“省”。然而如果没有“悔”,对自己的已往,始终毫无回顾,也毫无痛悔,就谈不上“省”。一个人始终没有“省”,就只能永远陷于混沌之中了。鲁迅说得好:“多有不自满的人的种族,永远前进,永远有希望。多有只知责人不知反省的人的种族,祸哉祸哉!”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非痛悔岂能警示未来?”总是感觉极好,自以为一贯正确,就只能祸人又祸己了。

《永久的悔》之所以既是自酿自斟的苦酒,又是一杯饮不尽的精神浊醪,就在于这些文化界的名家们,通过“永久的悔”,捧出了“掏心窝子”的人间至文,对自己做出了至深至真的“省”。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由“悔”升华到“省”的。最富才情的当代散文家周涛,也为《永久的悔》贡献了一篇奇文:《从李甲说起》,并揭示出了这样的隐秘:杜十娘深知李公子痛悔的是金钱不是自己,所以才“粪土当年万户侯”,纵情抛洒金银财宝,把李甲的所重像对待粪土一样地毁掉,演出了怒沉百宝箱的千古绝唱。而像李甲这种“物件”,到死也不会真正地“省”。他只会后悔自己失去了杜十娘的百宝箱,没有因此一夜暴富,而绝不会“悔省”到自己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人”。

因而《永久的悔》中最难得的并非“悔”,而是“悔”中之“省”。我想,如果年轻人有心写关于精神现象史的书,那么《永久的悔》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参考,将来多少年后,也仍然会在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上葆其珍贵的价值。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