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鉴定委员会认为,由北京大学和国家图书馆共同研发的这套系统开辟了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新模式,是信息处理技术与中国古籍文献研究的有机结合,展示出信息技术在中国古籍文献学、历史学、哲学和语言学研究领域应用的方向和广阔前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据项目负责人、北大中文系副教授李铎介绍,中国现存古籍文献占全世界现存的古籍文献的四分之三,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典籍文献更是浩瀚如海,《中国历代典籍总目》囊括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典籍文献、现存的古籍文献,还将不断加入国家古籍保护计划整理出的古籍文献,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古籍目录。此外,由于使用计算机技术整理文献、分析数据,以提供知识服务为目标,该系统所提供的不仅仅是古籍目录,通过该系统,使用者还可看到中国乃至全人类的文明史。
目前这套系统已完成近210万条书目数据的处理,该系统作为古籍数字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读者提供基础文献知识服务,为从事书目文献研究工作的专业人员提供系统高效的信息服务,并且将广泛应用于文化教育事业和商业经济发展。
该系统首次采用古籍文献本体构建了古籍目录知识库,实现了数字图书馆从数据服务向知识服务转变的目标。它借助北大研发的目前世界唯一的“中国古代人物、地点、时间、职官、机构本体知识库”,可以对中国古代学术流变、中国文化发展史进行全方位的知识扫描。在数据整理方面,使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项技术成果,其中“知识本体”、“古汉语语义分析”属世界首创。专家认为,该系统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文科领域的研究和工作模式将转向采用语义本体技术以定量分析为基础的科学模式。
中国现存古籍文献占全世界现存古籍文献的四分之三。截至今年10月,项目组历时一年十个月共对27部目录书进行处理,在二期建设中,将完成全部历史上的书目及全球馆藏古籍书目、国家古籍保护计划新著书目的入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