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刘平:追摹当代“戏剧魂”

2009-11-11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启发 我有话说

刘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田汉研究会副秘书长。著有《戏剧魂――田汉评传》、《当代戏剧散论》、《20世纪中国文艺图文志・话剧卷》、《中国话剧百年图文志》等。

“不要等别人写成了戏剧史再去读剧本”

新近出版的《新时期戏剧启示录》(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7月)是刘平近年来研究话剧的一本学术专著。该书研究中国新时期的话剧,即从1978年至2003年25年间中国话剧创作中所出现的戏剧作品、舞台演出现状、戏剧思潮动态和戏剧市场的发展走向等方面问题,是当代话剧研究的一个代表。

刘平关注演出、坚持长年观剧,不是一年两年了。当年,刘平大学毕业就来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开始做了几年研究生秘书工作,后来到现代文学研究室从事研究。当时,研究室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有人研究小说,有人研究诗歌,有人研究散文。而研究戏剧,还是个冷门。一次,唐?先生问刘平想研究什么,刘平就说想研究戏剧,唐先生很高兴,说现代室还没有人专门研究戏剧。给刘平印象深刻、鼓舞很大的是,唐先生还做了一些具体指导,让他不要急于写文章,而要先从阅读原始资料入手,了解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并积累戏剧方面的资料,多读作家的作品,把基础打扎实。还特别关照他,要他多看戏,“研究戏剧不能只读剧本,还要懂得舞台演出。即使是研究现代戏剧也要关注当代戏剧的发展,不要等别人写成了戏剧史再去读剧本”。

从此,刘平一头扎进旧报刊堆里,一边读“五四”以来的期刊杂志和作家作品,一边看当代的戏剧演出,基本上是有戏便看,不仅看话剧,也看戏曲。有时买不着票,他就经常到剧场门口等退票。为了了解舞台创作,1985年刘平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实地观摩《家》剧组的整个排练过程,前后一个月,他与导演、演员、舞美等朝夕相处,深入研究了这台戏的创作。

然后,刘平的剧评开始出现在《北京晚报》等大小报刊上。十五年之后,这些当年为人乐道的剧评结集出版(《当代戏剧散论》,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就成为当代中国戏剧史的一部分。在北京,有许多戏油子,戏的确看得不少,但终究是一般观众看戏看个热闹,问起演员的八卦,他们可能津津乐道,但要论学术、理论,论艺术欣赏,就别指望了;而另一方面,一些研究戏剧的学者,有的是因为客观原因(如不在北京),有的则是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所限,并没有大量观看演出。著名剧作家胡可先生就非常赞成刘平的这种“理论结合实际的治学态度”。

一个田汉就是一部中国话剧史

但刘平的戏剧研究为人注目,却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剧评与当代戏剧研究,那只是他的学术活动的一部分。作为刘平的学术代表作,当首推其田汉研究和那部皇皇专著《戏剧魂――田汉评传》(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当今中国的田汉研究,已渐成显学。但在十年前,也只有几部大书。比较为研究者熟知的,除较早的张向华的《田汉年谱》(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外,成传的,一是南京董健先生的《田汉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6),二是北京田本相先生与吴戈、宋宝珍合著的《田汉评传》(重庆出版社,1998),三,就是刘平的《戏剧魂――田汉评传》了。与董、田二位相比,刘平算是晚辈,《戏剧魂》从出版时间上也略晚,但从学术史的意义来讲,刘著却有不少胜于前辈。

西哲有言,所有科学都是历史学。文学研究也不例外。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基础就是文学史研究。没有可靠的史料基础,文学研究的结论就靠不住。

田汉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所产生的一代文化巨人,是中国话剧运动的领导者与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人。但田汉一生经历复杂,文化活动时间拉得很长,材料损失很多。

在田汉研究中,一直有三大疑团,一是“绍伯攻击鲁迅”,二是田汉被捕出狱,三是南京演戏。刘平在《戏剧魂》一书中,经过深入研究,发现“绍伯”确有其人,而且就是原海淀区文联主席易海云的父亲,名叫易绍伯,是田汉的表弟。该书又经考证,确定署名绍伯的那篇文章,确实不是田汉所写。多年来,田汉化名“绍伯”“攻击”鲁迅的一桩文坛公案至此有了结论。刘平对其他几大学术难点的研究,现在也得到学界公认。

刘平曾坦言,写田汉传记,最难的不是写,而是资料的搜集与考证。田汉的一生有许多难点问题,如四条汉子、被捕出狱、南京演戏等。这些问题不搞清楚,就很难把田汉的一生写清楚。可是,没有现成的资料,田汉的很多资料也在战争年代和“文革”时期散失。而有些资料(包括田汉的文章)还有错记、误记之处,都需核实、考证。怎么办?只好去查找当年的报纸、杂志,再就是访问田汉的当事人。于是,刘平就多利用外出开会之机去长沙、武汉、上海、南京、杭州、桂林等地查阅资料,先后访问了50多位在不同时期与田汉一起工作过的老先生,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戏剧魂》当年一出版,就在学术界与戏剧界引起不小的轰动,用好评如潮来形容,并不为过。

用学术为当代话剧史做见证

刘平说,他喜欢戏剧,和他小时候的经历有关。一是小时候所受的艺术启蒙,二是他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从小在河北迁安的农村长大。那时的中国农村,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都非常贫乏。刘平现在还记得,他六七岁时,村里买来一台收音机,――不是后来的半导体,而是点燃煤油发电的装置来带动。又因为是山区,信号不好,必须在两个山头之间拉一根铁丝当“天线”,而这样一个收音机,已足以让全村的孩子们兴奋了。十里八村,成年累月也看不到什么正经的文艺演出,看电影一年只有一次。去邻村看“落子”,也就是评剧,就成为村民喜爱的主要的娱乐方式。刘平于是从小就对戏剧产生了兴趣。

刘平参加工作后,为了给日后的研究打下更牢固的基础,1983年,他以三十“高龄”,又到中央戏剧学院进修。当时讲课的,有几位名家,如孙家?、廖可兑、朱培桐、谭霈生、王永德、丁扬忠等,还有王爱民讲日本戏剧和印度戏剧。刘平日后研究田汉与日本戏剧,就是受王先生讲课的启发。

多年以后,已是研究员的刘平,是以如此宏大的学术视野来研究现当代中国话剧的,他曾参加编辑《田汉全集》、《中国话剧百年剧作选》等。在《新时期戏剧启示录》这本新著中,对“现实主义戏剧的深入”、“小剧场戏剧的复苏与发展”、“演出市场的开放与民营戏剧创作”、“民营剧团的发展”,还有“校园戏剧的兴起与发展”等等问题做了学术上探讨与梳理。

为了研究,刘平对所有与话剧有关的材料都尽力搜集,包括一般不为人注意的剧照、剧评乃至演出说明书和海报等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刘平是在用他的学术研究,在同步收藏着中国当代话剧史。多年观看演出,还让刘平练出一手摄影功夫。因为研究所需,要留下剧照,而另外找人来拍,不仅需要训练拍摄者的戏剧知识,而且也没有那笔经费。现在,不论是《20世纪中国文艺图文志・话剧卷》(60万字,沈阳出版社2003年)、《中国话剧百年图文志》(80万字,武汉出版社2007年)中,都有学者刘平的剧照作品。

如今,话剧研究对于刘平来说,不仅是他的研究专业,而且已经成为他生活中乃至生命中的一部分。或者可以说,他已把自己的生命也融入到了当代的“戏剧魂”之中。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