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例外也是因人而异。邹静之固然比雷蕾名头大,他是诗人、作家、剧作家,他创作的电视剧
有报道说,刘恒也在创作歌剧,不久就将与观众见面。对于一部尚未搬上舞台,公开亮相的剧作,我们很难说三道四。但我想,有人能以歌剧创作约请刘恒,一定是看中了他的实力、业绩和信誉。刘恒的小说至今还是新时期文学群峰耸立中的一座,他的电影创作亦享有盛誉,最近,他的首部话剧《窝头会馆》在首都剧场连演数十场,一票难求,也显示出他的舞台剧创作是颇有潜力的。
有人问我,这种跨界写作究竟说明了什么?是真有全能全才,还是有限的创作资源被少数人所垄断?这种创作能够保证艺术水准吗?说老实话,我没有本事回答这样的问题。我只能说,邹静之、刘恒都是很有才华的作家,他们在文学、戏剧、影视等领域的创作中都有非凡的表现。他们正年富力强,创作的激情如泉涌一般,对新的创作领域充满遐想,正是生命尚有活力的表现。有一次刘恒感叹时光流逝,催人渐老,说要抓紧时间做事,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其实,对观众来说,我们所关心的,还是剧作本身,演出本身,是不是真的能够打动我。能够打动我们的,我们就为之感动,为之哭,为之笑;不能打动我们的,我们也就无动于衷。如果一部作品能够打动许多人,使许多人动容,甚或还能引起一些思考,或得一些启示,那么,这部作品应该说就成功了。名家是这样,非名家也是这样。这就是现实的残酷性。刘恒的剧作还在创作之中,我们只有耐心等待;而邹静之的《西施》,我是看了的,它给我很大的惊喜,如果说,剧作家对于西施的诠释尚可讨论的话,那么,他的歌词则多有美轮美奂的妙境,给人一种出神入化的感觉。
众所周知,一直以来,剧本创作都是戏剧生产的薄弱环节,何止歌剧,即使话剧、京剧,以及其他地方剧种,莫不如此。一剧之本难求,绝非始于今日。大量剧作家的流失,亦是事实。所以,近年来,邹静之、万方、徐坤、刘恒等作家先后涉足戏剧创作,对于繁荣戏剧舞台是有贡献的,也是应该给予肯定的。我希望能有更多的、有实力的作家,加入到戏剧创作队伍中来,使我们看到更多的、别具一格的舞台表现。上个世纪的前30年,作为国粹的京剧空前繁荣,涌现出梅、尚、程、荀和余、言、高、马等一大批优秀演员,而背后支持他们的,却是以罗瘿公、金仲荪、齐如山为代表的一批“跨界写作”的文人政客。他们的这种作用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有的时候,这种跨界写作反倒会激发创作者的活力和灵感,使他们获得新的想象力。如果有人真的具有多方面的才华,只是顾虑“跨界”而没有被发现和发挥,也是很可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