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家白描评价《大平原》是“一部成功的关于农耕文明的歌谣,一部渭河大平原的史话”,他认为高建群在作品中写出了农耕文化所形成的蕴含在关中平原普通老百姓当中的,谁也没有对其做过多理性分析的体系。评论家陈晓明觉得,《大平原》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其自然史的特质,“这是在自然史的背景下写乡土中国,作品写得非常自由,叙事则像平原一样,高建群其实是重新书写了自然的乡村和乡村的自然史”。评论家李建军认为,同为陕西作家,高建群的叙事方式和贾平凹、路遥有很大分别,“他的叙事有浓浓的诗意,这种叙事方式就像信天游一样”。评论家贺绍俊在肯定高建群于《大平原》中呈现出的宏大叙事偏好的同时,也指出“这部作品的前部分和后部分有点不协调,还是拘泥于个人情感和生活真实,多少有损于小说内在结构的整体性”。
《大平原》以陕西渭河平原上高姓农民之家三代人五味杂陈的人生经历为线索,着力描摹渭河平原农民在动荡年代的尊严与苦难,故事时间跨度从上世纪30年代直至当下。书中的高家人随河南难民前往黄龙山,后来收养了孤儿顾兰子,然后迁移流徙,一切因此而起。高建群历时3年半完成的这部长篇将近40万字,是继《最后一个匈奴》问世16年来他本人最为看重的力作,而这一题材更是在他心中酝酿已久,“有一些老故事,在我的心中已经埋藏了很多年……它们已经成熟得快要从树上掉下来了”,他在该书《后记》中如此写道。高建群并不否认这部极富“史诗”意味的作品有自己家族史的影子,当然更多出自作家对生活的观察与提炼、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