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赫玛托娃
一个热情奔放的青年闯入她的生活,这就是后来的著名诗人古米廖夫。古米廖夫对她一见倾心,但却没能激起她的感情。古米廖夫为她甚至几次试图自杀。最后她被他的苦苦追求所感动,成为他的未婚妻。
1910年春天,阿赫玛托娃和古米廖夫举行了婚礼,然后到巴黎度蜜月。巴黎是世界艺术的中心,她对这座城市早已心驰神往。这里的绘画艺术光彩夺目,使她如入仙境。然而诗歌作品却无人问津,一些诗集只因印有某位知名画家的作品才卖得出去。她不禁感叹道:“巴黎的美术吞食了法国的诗歌!”
由于性格不同,新婚夫妇在蜜月旅行期间就各分东西:古米廖夫到形形色色的博物馆徜徉;阿赫玛托娃去看画展,结识了旅居巴黎的意大利青年画家――英俊而又有学识与教养的莫迪利阿尼。
莫迪利阿尼出身犹太族名门。他的父亲生前是位破产的银行家,母亲早就预见到儿子的天才,送他进入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的美术学院。1906年他从意大利来到巴黎,融入这个艺术气氛浓郁的环境,经常出入酒馆和咖啡店,同在巴黎的画家毕加索等人交往。他执著追求自己的理想,狂热献身艺术创作。
莫迪利阿尼和阿赫玛托娃的一次偶然邂逅,使得两个人都精神为之一振。画家被俄罗斯女诗人的神韵和风采所吸引,提出允许为她画一幅肖像的请求。阿赫玛托娃见这个彬彬有礼的意大利画家如此诚恳就答应了。她从莫迪利阿尼那里获得不少精神慰藉,使她对法国诗歌的失望心情得到了弥补。
此时画家穷困潦倒,还没有一点成名的迹象。其实,无论是莫迪利阿尼,抑或阿赫玛托娃,当时都属无名小辈。他26岁,她21岁。用阿赫玛托娃的话来说,那时发生的一切,对他们而言,只是两个“生命的前奏”,“艺术的呼吸尚未点燃起火花,尚未改造二人的生存,那应该是一个明媚、轻快的黎明前的时刻。”
他们会晤了几次,阿赫玛托娃便随丈夫返回祖国。
回到彼得堡后,也许是爱情的基础不够牢固,也许是两人的性格相距太远,也许古米廖夫的感情易变,也许阿赫玛托娃也不够专一……总之,由于种种无法说清的原因,这对夫妇的感情日趋冷漠。
不久,爱好旅行的古米廖夫又要启程去非洲。朋友们对此很不理解,问阿赫玛托娃:“为什么新婚燕尔他就离开你?”
“他最喜欢外出游历,”她回答道,“早在结婚前我就答应过他,决不阻拦他,无论什么时候,他爱到哪儿就去哪儿。”
冬天,莫迪利阿尼给阿赫玛托娃写来许多信,在一封信里写道:“您使我着了迷。”这句话让她一生刻骨铭心。
转年春天,阿赫玛托娃独自一人再赴巴黎,再次见到莫迪利阿尼。她发现,画家在这一年间发生了很大变化:身体消瘦,心情阴郁。他送给女诗人十六幅以她为模特儿的素描,这是他在那年的整个冬天,凭着记忆中的印象画出来的。他请求她将画镶上框,挂在自己房间里。
莫迪利阿尼不仅作画,还搞雕塑,写诗,但依旧那么贫穷。他俩逛卢森堡公园时,从不敢坐收费的椅子,而是专找免费的长凳。他们用法语交谈,谈论最多的话题是诗歌。他俩对法国诗人魏尔伦、拉弗格、马拉美、波德莱尔的作品都十分熟悉。
巴黎多雨。在细雨纷飞的日子里,莫迪利阿尼撑着一把又大又旧的黑伞,和阿赫玛托娃并肩坐在卢森堡公园的长凳上。附近那座意大利风格的古老宫殿悄无声息,他俩一块儿背诵着各自记得滚瓜烂熟的魏尔伦诗篇,往往会为背诵的恰恰是同一章节而又惊又喜……
偶尔阿赫玛托娃也朗诵自己的诗歌,莫迪利阿尼不懂俄语,感到遗憾。但敏感的艺术家凭着直觉也能猜出诗中某些神奇内容。
一天,阿赫玛托娃捧着一大束红玫瑰来找画家。他不在家,画室的门锁着,而门上的窗户是开着的。她在门外等他,闲得无聊,便把一枝枝玫瑰从窗口抛进屋里。花抛完了,画家仍未回来,她就走了。当两人再见面时,莫迪利阿尼十分惊奇地问她:“门是锁着的,钥匙在我这里,你究竟怎么进来的呢?”阿赫玛托娃告诉他,花是从窗口扔进去的。画家大惑不解:“不可能,花儿摆得那么美!”
莫迪利阿尼喜欢彻夜在巴黎游逛。当街道陷入沉睡的寂静时,阿赫玛托娃常常听见他的脚步声,于是她走到窗前,透过百叶窗,望着他在窗下缓缓漫步的身影……
回国以后,阿赫玛托娃珍藏着莫迪利阿尼为她作的画,并遵照嘱托,将它们一一镶进镜框里,挂在家中的墙上。这些画成了她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巴黎分手,阿赫玛托娃就再没有得到莫迪利阿尼的消息。她深信,这个人应当会是闪闪发光的。然而向许多从巴黎来的艺术家打听,他们都说不知道有这么一个人。只有一次,当她同古米廖夫提起莫迪利阿尼这个名字时,古米廖夫不屑地斥之为“酒鬼”……
十月革命爆发。莫迪利阿尼送给阿赫玛托娃的那些画几乎全部遭到毁坏,仅有一幅幸免于难。残存的这一幅简练到了极致,也美到了极致。
阿赫玛托娃同古米廖夫的裂痕越来越大,终于在1918年8月办理了离婚手续。
有很长一段时间,阿赫玛托娃没有得到莫迪利阿尼的任何消息。她以为永生永世再也找不着这个人了,可是后来却听到了许许多多关于他的事情。
20年代初期,阿赫玛托娃还是苏联作家协会理事会的理事。一天,在作协开会时,她偶然翻开一本法国的美术杂志,突然见到了一帧莫迪利阿尼的照片,一个十字架,还有一篇悼念文章。莫迪利阿尼死了,他还没满36岁!文章称他是20世纪的伟大画家。
到了30年代,阿赫玛托娃从爱伦堡那里得知,莫迪利阿尼后来同一位叫珍妮的可爱姑娘相爱,经常以她为模特儿作画。他们有了个女儿,女儿也叫珍妮。画家终于得到幸福,但也走到人生旅程的尽头。他患了肺病,已到晚期,1920年初死在医院。因他一贫如洗,是朋友们凑钱将他埋葬的。有孕在身的珍妮没去送葬。当朋友们从墓地回来时,发现她已跳楼殉情,撇下了小珍妮……
莫迪利阿尼生前既贫穷又没有名气,但是在他死后,画商们将他的遗作在巴黎展出,因而发了大财。后来世界各国的博物馆都有他的作品,从此他名扬四海,人们甚至把他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波提切利相提并论。他的一幅小小的肖像画在美国的一次拍卖中,以十万美元售出……许多人还将莫迪利阿尼的故事写成小说,拍成电影。让阿赫玛托娃和爱伦堡都无比痛心和愤懑的是,那些小说和电影里的主人公不是酒鬼就是疯子,大大歪曲了他们心目中那个莫迪利阿尼的形象。
经历了一场场政治风暴之后,阿赫玛托娃的处境变得十分艰难。她的住所狭小而又简陋,可说是家徒四壁,惟有墙上挂的那幅莫迪利阿尼给她作的画像价值连城。女诗人用这幅画来纪念那一段青春、飞扬、幸福的美好时光。她在这幅画的陪伴下写诗,听音乐,读书,以巨大的精神力量顽强地同命运抗争。
晚年,阿赫玛托娃饱含深情地写了一篇回忆莫迪利阿尼的文章,陆陆续续共写了六年。
1966年,阿赫玛托娃逝世前出版的最后一部诗集《时光在飞逝》的护封上,印的就是莫迪利阿尼这幅著名的素描。1990年,莫斯科文学艺术出版社出版的《阿赫玛托娃文集》的扉页上,印的也是这幅作品。可见这幅画对阿赫玛托娃是多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