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读书而充满了激情,那也是一种人生状态,是一种诗意境界,是精神的追求,心灵的放纵,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得到的,也不是每一个读点书的人都能轻易体验得到的。那应是我们希求的一片心灵深处的风景。
在我心里,有一个不朽的激情阅读者,他就是高尔基《在人间》里描写的伏尔加河轮船上那个厨师斯穆勒。这个戴着白帽子穿一身白衣服的高高的大胖子,严厉而善良,阅尽人间丑恶仍不失赤子之心。他不识字,却在他床底下有一箱子书,经常让彼什科夫(小高尔基)放下洗碗的活计给他念书听。一次,他听果戈理描写哥萨克民族英雄的小说《塔拉斯・布尔巴》,这篇悲壮的史诗把大胖子搅得如醉如痴,忽而爽声大笑击节叫好,忽而咬牙切齿骂不绝声。听到塔拉斯杀了儿子的地方,他把双手支在膝上,屈起身子嚎啕大哭:“啊啊,天哪……啊啊,天哪!……”
这是外向型的例子。当然,因为性格不同,阅读的书籍不同,那种心灵激荡的表现形式,或放达,或深沉,也必然是各异其趣的。但激情二字,却是成功阅读者的共通心理特征。早年读过清末著名古文家林纾(琴南)的传记,说他读书有个习惯,把文章用毛笔抄录下来覆在案上,日日用手指一字字地点读,直到把一张纸点破,早已字字句句了然于心,才揭去换上一篇新文章。怪不得他以生花妙笔翻译了150多部西方文学名著,成为我国第一个不懂外语的小说翻译家。如果林纾不是怀着生命的激情沉浸于其中,而是头悬梁、椎刺骨那般苦不堪言,他能够进入这样的读书境界吗?
归根结底,读书,是要有一份闲心的――闲定之心、淡泊之心、不求闻达之心、执著之心、好奇之心、幻想之心,简而言之,要有一颗童趣之心。否则,被动的、完全功利的实用的阅读,像那个大学生似的,尽可以学得一些知识和道理,尽可以考上高中、大学,却难得品出书中那点特有的滋味来,也就很难产生阅读的激情,更享受不到愉悦。周国平说,他喜欢读闲书,即使正经书,也不妨当闲书来读。这番话,这样的阅读心态,很值得称道。
以是观之,在这个娱乐至死,重实利而轻理想的时代,我尤其赞叹过去那些点燃生命热情的读书人。你看那个“性灵派”大才子袁中郎,他读书到会心处,“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童仆睡者皆惊起”,真是忘乎所以了啊!而瞿秋白临刑前,他想到的还是读书:《安娜・卡列尼娜》、《阿Q正传》、《红楼梦》……“都可以再读一读!”便是“三味书屋”寿镜吾老先生,那样严厉、方正的人,在唱读诗书的时候,也会显露出隐藏很深的真性情:“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鲁迅先生留给我们的这幅激情阅读图,如声如绘,堪称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