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海峡两岸儿童文学交流二十年线路图

2009-12-16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本报记者 陈香 我有话说

二十年的时间会改变什么?自1989年8月,林焕彰先生等七位台湾儿童文学作家赴内地访问,首开两岸儿童文学交流的“破冰之旅”始,两岸的儿童文学界、童书出版界用二十年的时间,完成了从一个“隔离的想象”,到“你中有我,我
中有你”的一体化过程,成为两岸文化交流中合作最为融洽、成果最为卓著的组成部分之一。

这20年的过程是如何实现的?双方的文学智慧是怎样植入双方的文学机体中的?它们又是如何影响了两岸的童书出版走向的?今后,两岸的儿童文学交流和童书出版又可以发展至哪一步?它们又如何共同向世界发出华文儿童文学的声音?厘清这些问题,正是为两岸文化交流理出脉络。

正是在此背景下,近日,中国版协少读工委与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共同主办的“海峡两岸儿童文学交流二十周年纪念笔会”举行,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中国分会会长、中国版协副主席海飞、前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张胜友、中国作协儿委会副主任张之路与王泉根,樊发稼、孙幼军、韦苇、周锐、汤锐、方卫平、孙建江、彭学军、安武林、皮朝晖、萧袤、商晓娜等,台湾海峡儿童文学研究会前后四任理事长桂文亚、林文宝、方素珍、余治莹及知名学者邱各容、孙艺泉等齐聚武夷山下,共话海峡两岸儿童文学交流二十年线路图。

“破冰之旅”拉开作家互访序幕

“20年的两岸交流的开辟者是林焕章。”见证海峡两岸儿童文学交流二十年的学者、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樊发稼告诉读书报。

其实,在1989年林焕彰先生和七位作家的“破冰之旅”前,两岸儿童文学私下的个体交流就已经出现了。比如,台湾学者邱各容1988年就到了上海,而且还到了上海少儿社,见到了洪汛涛先生。或者,两岸之间的儿童文学交流还可追溯得更早。据学者王泉根介绍,1981年8月,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黄裔编的《台湾儿童短篇小说选》,八万余字,收入钟肇政、黄春明等10位作家的13篇短篇儿童小说,这是内地最早出版的台湾儿童文学作品。1985年4月,上海《儿童时代》杂志开辟了“台港儿童文学”专栏,这是内地第一个介绍台湾、香港儿童文学的窗口。同样,早在1982年,邱各容就在台湾的《文讯》杂志上发表过目前所知的最早的介绍内地儿童文学作品的文章。然而,林焕彰先生的“破冰之旅”进入了公众视野,成为两岸儿童文学交流开创性的、标志性的事件。

“百年的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有一个很鲜明的节奏感,可能1949年是一个重要的年头,1989年也是。对于海峡两岸的儿童文学界来说,在经历了40年的相互隔离、相互想象这样一个共同的经历和记忆后,我们在1989年走到了另外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中。”虽然,由于当时的历史语境,这种想象所描画的对方可能是模糊的。“这就是我们交流的一个起点,两岸最初接触的时候,我觉得,我们彼此都是带着一种好奇、新鲜、兴奋的欣喜,开始进入交流的。”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方卫平表示。

1994年5月之前,大多是台湾同胞到内地,1994年5月,孙幼军、樊发稼、韦苇、王泉根等一行14人访问台湾,也是内地儿童文学访问团第一次踏上台湾。此后,两岸儿童文学界开始了作家互访蜜月期。

大规模出版与引介

1993年、1994年左右,方卫平还记得,那时候参加儿童文学界的一个活动,儿童文学作家们很兴奋地在说,“台湾又给周锐出了一本书,《大个子周锐写童话》”。此时,已经是两岸儿童文学交流的拓展阶段了,以民生报出版部的桂文亚为代表,在台湾其他出版社的配合与呼应下,台湾出版社出现了对内地儿童文学作品大规模的出版与引介。

桂文亚回忆,80年代中后期,台湾儿童文学奖项对内地作家开放,大批优秀的内地儿童文学作家为台湾人所熟知。1988年的杨唤儿童文学奖,在内地的得奖者里面,我们看到了非常多的当今重要的儿童文学作家,如周锐、沈石溪、秦文君、张秋生、荣宁、吴兰、班马,特殊贡献奖是洪汛涛、王泉根、金波、樊发稼、韦苇、郭风、任溶溶、孙幼军、蒋风等。1992年海峡两岸少年儿童小说童话征文是由《联合报》系的《民声报》、北京《东方少年》杂志社以及河南海燕出版社联合举办的,得奖者中赫然有曹文轩、葛冰、沈石溪、毕淑敏、杨红樱、白冰等。

于是,桂文亚最早推出的是张秋生的“小巴掌”童话,然后是周锐的《特别通行证》,接着就是周锐的《大个周锐写童话》。“内地作家的作品非常的丰富多元,我们特别欣赏那种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语言的呈现,这种精致、和内容的深度既开拓了华文读者群的阅读视野,对台湾儿童文学的作者也产生了不同的激荡与启发。”桂文亚说。

自此,出版风潮一发不可收拾。仅《民生报》就出版了134本内地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很多作品走进中小学,被当作班级用书。

有一次,方卫平在经过“国语日报”的书店时,进去一看,迎面整个桌子上摆的都是沈石溪的作品,很是震撼。沈石溪的作品在台湾会取得这么大的份额,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台湾几乎没有成系统的有个性的动物小说作家,动物小说对台湾读者来说,是比较新鲜的一个门类。“在引进的时候,我觉得大家都是引进彼此需要的品种,据我所知,像之路先生的作品,文轩先生的,周锐先生的,金波先生的,幼军先生的,还有张秋生先生的作品,等等,在台湾都是很受欢迎的。这里面文学的选择,文学的趣味,文学生态就碰撞出来了。”方卫平说。

有意思的是,台湾的儿童文学却没有在内地形成出版风潮。“规模比较大的应该是管家琪在内地的一系列书,接下来就是桂文亚、方素珍有一系列作品推出。台湾作家很少在内地出作品,而且比较散。”评论家、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副社长孙建江表示。

学术交流与阅读推广引介

1998年开始,两岸儿童文学交流进入了学术交流阶段,代表人物被公认为是台湾台东大学荣誉教授林文宝。

“其实从1997年开始,我每一年的假期都会带学生来内地访学,一年是在北方,一年是在南方。第二个,我尽量请内地的学者到我主持的儿童文学研究所去上课。王泉根是第一个,方卫平也去过好多次。内地只要是有儿童研究的学校,我几乎都去过。另一个,我做的就是把台湾的语文教育跟阅读教育引进到内地。带进来的目的,是让大家相互了解。基本我并没有意愿说要去指导大家干什么。”林文宝说。

林文宝最关心的是如何让儿童文学成为一个学科,他也希望两岸能够真正建立一个中文的儿童文学的学术平台。

近年来,儿童文学与现实生活结合得越来越密切,关注儿童文学的阅读与推广已不再仅仅是文学界、尤其是儿童文学界的事情,它成为公众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部分,“这些年来,儿童阅读推广活动,两岸同时有了碰撞与互动,方素珍和余治莹,我认为是这一历史阶段两岸交流的代表性人物。”方卫平说。

事实上,内地阅读推广运动主要的发起人之一王林也承认,台湾的阅读推广运动对他影响和触发很大,阅读推广一词,就是源自台湾。现任台湾海峡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长余治莹回忆,从2001年开始,她在上海、北京、深圳等地做了大约30场的阅读推广活动;作家方素珍从2004年开始到现在,已经做了大约55场讲座,涉及的地方呢,足迹遍布乌鲁木齐、东莞、扬州等地。考虑到两岸行走,这个数字是很不容易的。

“我现在到内地来,就是想把自己在台湾这二十年来做阅读推广的经验跟文友们分享,不管是图画书、桥梁书,或者是少年小说部分。”方素珍说。

从交流中得到什么?

两岸虽是同文同种,但40年的隔离,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语境当中,两岸儿童文学人所生长、培育起来的文学心灵、智慧操行是不一样的。

“相对而言,台湾作家的儿童文学作品具有更多的文学纯粹性、趣味性。”方卫平举了一个例子,台湾的一首儿童诗写了一段对话,姐姐七岁刚上学,对弟弟说,弟弟我们来做游戏,姐姐当老师你当学生。还有一个两岁的小妹妹,小弟弟很天真,就问,那小妹妹呢?小妹妹什么都不会,我看就让她当校长好了。“这样一种不露声色的智慧,我觉得也是有值得我们去琢磨的地方的。”

但内地的儿童文学作家有着五六十年代的传统,也有五四以来的传统,他们带着巨大的文化背景、巨大的时代馈赠进入儿童文学创作,所以,他们所提供的儿童文学作品的思想、历史、社会的容量,给台湾作家很多新鲜感,甚至是兴奋感。

“而两岸几十年来所积累的儿童文学资产,逐渐成为两岸儿童文学教学的资源、出版的资源,以及学术研究的资源,这是历史带给我们的收获。同时,我觉得最大的意义在于,两岸的分离和融合,带来了一个巨大的历史、文学史的研究空间,想象的空间,学术生发的空间。”方卫平说。

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副社长陈效东认为,福建在对台关系上有着“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的“五缘”优势,同时也有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可以也应当在两岸儿童文学交流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并代表社里向代表介绍了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今后在两岸儿童文学交流中已经规划好了的项目。

海飞则代表中国版协少读工委明确表示,愿与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联手,建立两岸儿童文学交流的常设机构与机制,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还可以设些奖项,表彰那些为两岸儿童文学交流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作家、学者、出版人等等。尤其是,“其实我们华文的儿童文学创作现在还没有完全被世界认可,能不能共同将中国最优秀的作家的作品推出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