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傅雷”翻译出版奖在北京

2009-12-16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本报记者 吴子桐 顾钧 我有话说

 12月6日,首届“傅雷”翻译出版奖在北京大学揭晓。《面具之道》、《蒙田随笔全集》两部作品获奖。 该奖项旨在奖励中国年度翻译和出版的最优秀的法语图书。本报采访了主管此项活动的法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合作处图书与出版文化专员柯蓉,并邀请该奖项评委、《世界文学》主编余中先教授撰文。

柯蓉近照

  读书报:为什么选择以“傅雷”命名出版资助项目以及这次的翻译奖项?我们知道译者本身的文化与语言功底对翻译作品的成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您认为应如何鼓励学者从事相关领域的翻译工作?

柯蓉:傅雷先生在中国家喻户晓,一般的文化人都知道。他是一个跟法国有着很深渊源的中国文化人,一位著名的翻译家和文学评论家,他用毕生的精力致力于向中国读者介绍法国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学翻译领域举足轻重的人物,因此我们以傅雷命名该奖项。

您提到译者的文化和语言功底对翻译作品的影响。我认为,这一点是很关键的。一个优秀的译者,同样也是一个好的作家。他不仅要对法国历史、文化有很深的了解,还要具备一定的语言功底。翻译的过程其实也是译者本人对文学作品再解读的过程,其中会有译者对作品内容的独到见解。比如,余中先教授是当今中国一位很优秀的翻译家,他曾经翻译法国小说、戏剧30余部,被法国政府授予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早在20世纪50年代前,中国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中国翻译家,但是到了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中国学习法语的人数有所下降;而如今中国的法语学习者,法语水平特别好,但是对法国的历史、文化了解较少。为了给年轻的中国人提供机会,鼓励年轻学者发现当代法国文学作品,从事翻译工作和提高翻译水平,法国大使馆文化处特意组织翻译培训,每次还接受一至两位懂法文的出版人参加。

  读书报:本届“傅雷”翻译奖的评委会是如何选出的?其评选遵循怎样的原则和标准?

柯蓉:我本人没有参与评委会主席的选拔工作,我希望中国人自己选择主席。此次评委会的主席是来自北京大学法语系的董强教授,他将与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人让-玛里・居斯塔夫・勒・克莱齐奥一同颁奖。此外,评委会成员每年有三分之一(大约2至3人)要更新。我希望评委从10个人增加到11个人,增加一位中国评委,这样会更好一些。同时希望明年能有更加著名的法国作家前来参加颁奖,也希望柳斌杰先生(编者注:柳斌杰为中国新闻出版总署署长)能来参加。

读书报:我们注意到参选条件里规定“连环画、儿童文学、艺术、导游、生活实用类等图书暂不参与评选”,同时通过已经公布的复选名单,我们也看到进入前四名的图书都相对偏重人文社科领域,这是否体现了奖项的倾向性?

柯蓉:不同类型的图书的评判标准不一样,我们希望以后每年的评选能专门针对某一领域。比如一年是社会科学类图书,下一年是文化类图书。关于参选条件里所列的暂不参与评选的图书中,我认为儿童文学译作今后可以参与评选,而连环画、艺术、导游类图书文字太少(参选条件规定文字至少须占整个图书内容的70%),体现不出翻译水平,暂不参与评选。

  读书报:中国和法国作为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文化大国,除了促进法国的优秀作品引介到中国,是否有相应计划将中国的优秀作品介绍到法国,以消除因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促进两国人民的理解和友谊?

柯蓉:我的工作是在中国推动法语图书,对中国图书在法国的情况我不太了解。现在在法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不多。法国人对中国现当代作家,比如余华、莫言有所耳闻,但是缺少更深入的了解,对中国优秀的文学作品也知之甚少。法国人可能知道鲁迅是谁,但是并不了解鲁迅的文学作品。我认为中法政府应该建立长期战略,推动中国图书在法国的传播。

作为法国大使馆,我们希望通过如“傅雷”翻译出版奖的机会,加强两国文化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此外,我们还会安排重要的学术研讨会,邀请法国知名学者,在中国介绍他们在学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明年,我们还将邀请五位法国著名作家来中国,希望安排他们与中国作家进行交流,进一步加深两国在文化领域对彼此的了解。同时,去年的北京奥运会、明年的上海世博会也为世界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的窗口。中国也可以借此机会,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